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专家组
当前,正是油菜集中育苗和整地播种的关键时期。总体看,今年秋冬种生产形势较好,但天气不确定性大,秋季旱涝并存,冬季有可能出现低温冻害,病虫害基数高,对油菜播种出苗和安全越冬带来不利影响。各地要坚持主动防灾、科学抗灾,强化防干旱、防渍涝、防冻害、防病虫“四防”关键措施落实,切实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全面实现保播种全苗、保安全越冬“两保”工作目标,全力夯实夏收油菜丰收基础。
(一)防干旱。目前,长江中下游以晴天为主,部分地区土壤底墒不足,特别是湖北、湖南及安徽南部持续高温少雨,有可能出现伏秋连旱,对油菜播种出苗带来不利影响。备足水源。提前检修灌溉设施,因地制宜打抗旱应急井,多措并举增加抗旱水源,及时修缮建设农田集雨蓄水设施,多引多提多蓄。加强与水利、气象等部门沟通协调,科学调度水源,保障灌溉用水,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造墒播种。对受旱田块,及时清理沟渠,有条件的地区灌水造墒,补充土壤墒情,确保适墒播种。对旱情持续、没有浇水条件的地块,采取育苗等雨、适时移栽的方式,避开干旱时期,及时移栽到田,确保面积落实。抗旱保苗。对播种出苗、旱情持续的田块,有条件的地区及时灌水保苗,没有水源条件的地区适时叶面喷施黄腐酸等抗旱保水剂或同类生长调节剂,增强幼苗抗旱能力,保证有效群体结构。旱情解除后,根据苗情,亩追施尿素3—5公斤和氯化钾1—2公斤,促进幼苗生长。
(二)防渍涝。油菜怕渍涝,容易造成烂根死苗,同时加重病害发生。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华西秋雨偏早偏强,长江上游大部降雨较往年偏多2—4成,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渍涝灾害,影响油菜适期播种和冬前生长。开好“三沟”。无论是水田和旱地,都必须开好厢沟、腰沟、围沟,做到“三沟”配套、沟沟相连、排灌通畅。对水田,厢沟、腰沟、围沟深度分别达20—25厘米、25—30厘米、25—30厘米;对旱地,分别达到15—20厘米、20—25厘米、20—25厘米。同时,应在低洼田埂处开挖排水口,以便排水顺畅。排水降渍。目前,长江上游土壤墒情整体较足,部分地区发生渍涝风险较高,应提前排水降渍。对水田,在水稻后期适当早断水,提前降低土壤基础含水量;对旱地,及时清除沟渠中的杂物和泥土,做到雨停田干、明水快排,确保播期墒情适宜。散墒播种。坚持“一条主线、三个服从”,以墒情为主线,科学播种应对渍涝灾害。播期服从墒情,不要急于整地播种,当土壤含水量降至70%—80%时再播种,确保种子萌发出苗;播期服从播种质量,努力做到精细整地和精量播种,确保苗齐苗匀苗壮;播量服从播期,根据播期确定基本苗,做到早播少播、晚播多播,着力构建合理群体。促弱转壮。对受渍涝影响较大的田块,待渍涝解除后适时开展中耕松土作业,破除土壤板结、提高根系活力、促进幼苗恢复生长,每亩增施4—6公斤尿素,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2%—3%的过磷酸钙水溶液50公斤,弥补土壤流失的养分,保证冬前生长养分需求。
(三)防冻害。长江下游特别是滩涂区受低温冻害风险较大,应提前做好预防。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寒潮来临前适时灌水,以水调温,增温保墒。同时,可在冬至前后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化学调节剂,提升油菜抗寒能力。对旺长田块,可喷施多效唑或烯效唑控旺,及时摘除早薹,减轻冻害。对苗小苗弱田块,特别是免耕直播的小苗和迟播苗,要结合中耕培土追施腊肥(亩施3—5公斤尿素+1公斤氯化钾),促弱转壮。对受冻较重田块,如果出现叶片大量受冻折损,应在晴天午后及时摘除冻伤残体,防治菌核病等病原入侵,减少次生灾害。
(四)防病虫。今年油菜主产区病虫害基数大,同时自然灾害发生有可能加重病虫为害。对蚜虫、菜青虫等虫害,在大田蚜株率达到8%、菜青虫百株虫量达到20头以上时,喷施溴氰菊酯、噻虫嗪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减轻虫害发生。可根据防治效果,5—7天后再喷施一次。对菌核病,可选用咪鲜胺、氟唑菌酰羟胺、异菌脲、腐霉利、多菌灵、菌核净、甲基硫菌灵等药剂防控菌核病,培育冬前壮苗,确保油菜安全越冬,搭好丰收苗架。对草害,可在播种后3天内用乙草胺进行封闭除草,如果封闭除草效果不好,可在油菜3—5叶期,选用适宜当地的除草剂进行化学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