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广西改革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西视察指导。我们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我们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西新征程。全区各族人民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感恩奋进、克难前行,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稳住了经济基本盘,积蓄了发展新动能,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7.6%、9%、2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8%。
——产业振兴成效明显。一产增加值增长8.2%,创23年来新高。工业投资增长27.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7.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7.9%,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1300家,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6倍。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6.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增长75.2%、34.5%。
——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粮食产量277.3亿斤,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双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1.2%。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23家,其中民营企业9家。营业收入超两千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柳州市排名第一,6个设区市进入前十。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增1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2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81家,转化重大成果750多项,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增长15.46%。
——开放迈出坚实步伐。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突破,北部湾港开启通航30万吨级巨轮的历史,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0万标箱,海铁联运班列突破6000列。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任务实施率95%,入驻企业超5.6万家。南宁、崇左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出口额分别增长2.6倍、10倍。龙邦口岸扩大开放为国际性口岸。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突破千亿元。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居民收入增长7.8%,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增长6.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9.8%。新增就业4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9%。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获得国家考核A等等次。中小学、幼儿园分别新增学位13.7万个、2.2万个,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设立全国第一所农业类职业本科大学。改造棚户区、城镇老旧小区22.53万套,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35万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起步提速、开局争先的奋斗姿态,迎难而上、难中求成的战斗状态,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坚决打好“七场硬仗”,逐月逐季精准调度,有力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聚力推进工业振兴。把工业作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和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打好工业增产增效硬仗和强化要素保障硬仗,推进工业稳定复苏。在全国首创工业振兴特派员制度。及时应对、加强调度缓解用电紧张。帮助解决42.1万辆汽车芯片缺口。创新“财金联动”,安排财政贴息资金47亿元,撬动“桂惠贷”投放超238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8.7万户。减税降费超200亿元。大幅增加工业投入,统筹财政资金和政府债券403.5亿元支持工业发展,盘活存量土地2.41万公顷,推进“双百双新”项目393个、建成投产86个,竣工标准厂房1400万平方米,实施“千企技改”项目1168个。推进补链强链延链项目500个,柳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本地配套率分别提高到48%、57%、44%。有色金属、石化、食品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2.2%、46.5%、20%。启动科技强桂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广西“科改33条”落实生效,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111个。
大力抓好项目投资。打好项目投资增速硬仗,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524亿元,新开工项目408个、竣工213个。扎实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综合交通投资增长40.5%,公路水路投资增速排全国前列,新开工高速公路2233公里,开工建设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柳江红花枢纽至石龙三江口Ⅱ级航道等港航项目,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线路、首条智慧公路建成通车。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成5G基站2万个、实现市县城区连续覆盖,县城区域千兆光纤覆盖率排全国第一,千兆光网基本覆盖全区乡村,建成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省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4000万兆、排全国第五。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设改造地下管网5809公里,推进公园城市试点项目37个、完成13个,建成智慧综合能源站92座、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2.99万个。加大投融资力度,新发行政府债券1062.2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1573亿元,工业民间投资增长47.7%。加快推进“三企入桂”项目履约、资金到位和开竣工,到位资金7200亿元、增长17%。
接力推进乡村振兴。在国家组织的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我区连续5年获得综合评价“好”的等次。接续启动实施乡村振兴三年攻坚行动,打好农业稳产增收硬仗,完成农业农村投资4000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7.2亿元,健全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定4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现16.03万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每户1人以上就业。粤桂协作落地投产企业292家,共建产业园104个。450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250万亩高标准农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6.6%。猪肉、蔬菜、水果产量分别增长40.9%、6.2%、15.5%,油茶新造林33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超1200亿元。新推出“广西好嘢”农业品牌126个。柳州螺蛳粉寄递量突破1亿件。新增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农业产业强镇10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499家。推进乡村建设,实施项目1.16万个,90.6%的乡镇通二级(或三级)公路,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5.4%,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全面提升,乡村面貌焕发新气象。
着力提三产扩消费。打好消费三产提质提速硬仗。实施文旅重大项目262个,建成桂林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一期,启用“一键游广西”平台,持续开展“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主题活动,旅游总消费增长24%。推进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267个,加快建设巴马养生养老服务业集聚区等健康养老产业园区。新开工物流网项目238个,公路、铁路、水上客货运输周转量分别增长25.1%、5%、16.6%,邮政业务总量、快递业务量分别增长20%、35%。新建农村电商物流服务站点998个,行政村快递服务覆盖率76.7%。深入开展“33消费节”、“放心消费”等活动,抓好大宗商品和重点商品销售,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9.9%、22.4%,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销售额(营业额)分别增长18.1%、11.5%、17.3%、23.4%。
强力抓改革促开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打好开放引领扩外贸硬仗。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改革部署,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改革任务完成76.4%。营商环境持续改善,532项涉企经营事项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22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可办率99%,市场主体数量增长6.4%,实有企业首次突破百万户。强化财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税收增长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3.2%。推行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新生儿“出生即入户”等一批便民利民“微改革”。建成北部湾港13个港航项目,新增外贸航线9条,货物吞吐量超3.5亿吨。成功举办第18届东博会、峰会,签约项目投资总额增长13.7%。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形成可推广成果175项,中国—东盟金融城入驻金融机构(企业)总数超280家。中马钦州产业园5项金融创新试点全面落地。中国—东盟信息港总体规划项目开工24个、竣工16个。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和百色、东兴、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外贸外资回稳向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增长18%。推进“百企入边”行动,新引进落地加工企业22家,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额增长49%。建成中国—东盟(南宁)跨境电商产业园。完成边境口岸建设大会战三年行动。建成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平台,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
加力优生态促转型。完成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植树造林300万亩,森林覆盖率62.55%、排全国第三。加强重点流域治理,漓江、南流江、九洲江、钦江等重点流域水质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7.3%,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3.1%。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5.8%。开展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实施土壤污染防治项目50个,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完成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第三次国土调查。落实中央“双碳”战略部署,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剔除69个拟建“两高”项目,调出能耗3328万吨标准煤。创建自治区级绿色园区5个、绿色工厂26个。稳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要求。
倾力保就业惠民生。打好保就业保民生硬仗,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八成左右,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4.66%,同比提高3.35个百分点。农民工规模总量达到144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5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62万人。建设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实训)基地80家。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5.51万人次。建立全国首个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保障中心。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压减“三公”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