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一)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特征及其所蕴含的“现代”元素和“中国”因素,从更宽广、更深邃的视野创新了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扬弃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根本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置于核心地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欧美和苏联模式,既不靠对外殖民血腥掠夺、对内残酷剥削人民,也不靠僵化的计划经济苏联模式,而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创造的现代化道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是立足国情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独立自主、不懈探索、开拓创新、自立自强,牢牢把握现代化建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延续性和创新性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赶超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后发发展中国家不断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在短时间内多重任务叠加,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叠加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道路。
(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普遍规律,借鉴人类社会近现代发展经验,又立足中国国情,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与西方议会政党制度下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使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引领时代潮流。西方的议会多党制轮流执政、自诩民主,但其实整个政治体系被垄断资本利益集团所控制,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政策举措都对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缺乏考虑。无产阶级的政党性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自我革命等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当代世界先进的政治力量。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使党在领导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够始终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其次,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认识发展规律、深刻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始终引领时代潮流。最后,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革命精神。坚持自我革命,不断自我革命,确保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发展目标,致力于在发展中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西方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都要服从资本的需要,资本是整个社会构建的中心,以此为中心不仅确立了以攫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形成了以支配生产关系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权力,还以经济权力扩散至政治、文化等各领域,按照资本逻辑规定了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至上,围绕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强调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本质相通,是对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作为解放主体的再次确认和创造性发展,更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伟大创造力的现代化。与西方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照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经济学把经济体制分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两种。市场经济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计划经济主要由政府集中配置资源。按照与不同社会制度的结合,市场经济又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始终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频发且日益严重。为化解经济危机,西方现代化加强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干预,这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私有制决定了这种干预的有限性。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公有制也只能与计划经济相结合。而资本主义只能实行市场经济,私有制也只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持续深化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历史性地解决了传统计划经济缺乏活力、市场经济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大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现代化。与西方自发形成的现代化不同,在推动现代化发展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工业化进程启动后,在促进现代化发展方面,由于发展理念、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局限,西方政府主要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很少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较大干预和调整。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也不允许西方政府有更大作为,更不可能让政府采取不利于资本发展的举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不同,从探索这条道路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就充分发挥了历史主动精神。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寻找合适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主动作为,从多方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一是坚持理论创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二是制定了新“两步走”发展战略,擘画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现路径。三是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不同领域、有条不紊地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三)
中国落后的历史面貌、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规模巨大的人口和复杂的国内发展环境等国情,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更加重大的时代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近代以来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难题。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但从洋务运动到孙中山都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理论指引、制度保证、精神力量和社会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成为世界上发展落后的大国。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之前,还没有人口规模如此巨大、国内发展环境千差万别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逻辑,提供了与西方现代化模式完全不同的新选择,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更加实际、更易借鉴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破除了西方现代化定于一尊的神话,破解了现代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思维定式,为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带动发展中国家实现“群体性崛起”,推动世界格局“东升西降”大变革。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样本。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桎梏,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强大的制度优势和竞争优势,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提升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吸引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现代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导向,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赓续的优秀传统,更在多个维度上探寻着人类文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后起国家文明复兴的普遍经验,以及不同文明在同一时空环境下交融互鉴的格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创造了人类现代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