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浙江,为浙江工作把脉定向、指路引航,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新使命。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为我们开展好2024年“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多年来,浙江农田建设系统的同志们坚定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钉钉子”精神,抓点示范、串点成线、拓线成面,建成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绿色农田示范区。为进一步推动建设“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绿色农田,浙江省出台《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把绿色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作为“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到2025年将在全省创建绿色农田建设示范项目100个以上,累计建设绿色农田示范区30万亩以上。
坚持人民主体,将绿色农田打造成民心工程。“千万工程”以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既尊重群众意愿又联民带民;而作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是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在项目前期调研、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督监理、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全流程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民力解民忧民困。浙江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兼顾、补齐短板,重点围绕“水、路、林、电”,大力推进绿色农田建设,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区域内实施改造提升,着力打造一批设施齐全、土壤肥沃、科技先进、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样板区,久久为功打造实用工程、民心工程。
强化绿色引领,将绿色农田建成“生态田”。浙江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指引,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和保护性耕作,同步实施污染源头减量与末端减排,在田间管理上既做“加法”也做“减法”,构建高标准农田生态循环体系,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深化科技创新,将绿色农田建成“智慧田”。浙江省坚持优质化、高效化、数字化导向,全面应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广泛开展粮食生产优质高产绿色创建;扩大数字技术应用,依托北斗、遥感、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设施装备和技术,深入开展农田建设、管护、利用、服务现状分析,实现全程“一图智管”,提升大田环境、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灌溉水质和病虫害的自动感知、监测预警能力,探索在“耕、种、管、收”全环节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提高项目区整体“智治”水平。
推动产业融合,引导多方参与,将绿色农田建成“共富田”。浙江省坚持高位谋划、整合资源、注重实效。一手抓模式升级转型,促进农田利用方式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创新“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推广示范以水稻为载体的粮经(饲)轮作、水旱轮作、稻鱼(虾、蛙、鸭、鳖)共生等绿色综合立体种养模式,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手抓主体多元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金融支持”原则,加大培育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和利益相关农户共同参与绿色农田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践乡村共富共美新路径。
二十年前,“千万工程”从“浙”里生根发芽,带来从环境到生产、生活、生态方方面面的深层次变革;2021年,绿色农田建设从“浙”里思变创新,探索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有效路径,探寻人与自然和合与共的时代内涵。面朝东海、敢为人先,背靠大山、先行先试,在建设农业强国新时代新征程,浙江省勇挑新担当,奋力新作为,不断强化粮食安全保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贡献浙江经验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