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然橡胶的科学研究工作发端于1943年的广西大学先父彭光钦首先发现中国橡胶植物,奠基于1944—1949年的重庆工业试验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3年的中央轻工部重庆工业试验所时代先父开创的橡胶树北移研究;而真正组建为现代科学研究机构,开创中国天然橡胶全领域和全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且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天然橡胶研究和开发应用体系,这一历史性工作则是从1953年2月在广州筹建“特种林业科学研究所”(1954年3月正式成立时定名为“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其后又先后改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开始的。
1952年底,先父彭光钦,时任重庆工业试验所所长,受命调往广州参与“特种林业研究所”的筹建工作。这里必须说明,对随同先父调来筹建特林所的这批人员,我们戏称为“川军”,但实际上在其后的研究所或“两院”历史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川军”这样的称呼或字眼。他们是:朱秉衡、岳慎馀夫妇, 朱乃灿、李竹卿夫妇,伍卓林、杨永生夫妇,李良政,吴文渊,吴万全,唐代明,袁子成,陈益德(女),唐虞蔚,何凤梧,何文纲等。
1953年2月上旬(大概是6―7日)第一批“川军”由彭光钦所长率领,从重庆乘民生公司轮船顺长江东下,穿三峡抵武汉,又渡长江(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尚未建)到武昌改乘粤汉铁路火车直趋目的地广州。大约是2月12日(正值农历二九)傍晚抵达广州。当时到车站月台迎接的有筹备委员会主任李嘉人、副主任林西,以及工作人员田之宾、吴秋等人。随即入住沙面胜利大厦,不久,苏联专家古里夫妇也到广州同住在胜利大厦,直到尔后研究所安排大家住到各自宿舍为止。我们家安排住在沙面肇和路1号2楼,楼下住的是田之宾一家。其他研究人员、工作人员都住在沙面几幢宿舍楼里,而研究所则设在珠江路46号(原英国驻广州领事馆)院子里边。印象中当时还没有广东或广州本地的研究人员在职。除专业人员外,还有少数行政工作人员和翻译。最有趣的人恐怕就是拉得一手好手风琴的邱志清了。
稍后,以北京农业科学院乐天宇、齐雅堂、贺子静等教授为首的一批“中央军”(也是戏称)也到达广州。还有浙江大学的朱葆琳教授等也前来协助建所。他们在筹建工作的规划完成后,大部分都没有留在广州。接着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各个学科的高级研究人员也陆续到位,如陆大京﹙岭南大学﹚、曾友梅﹙山东大学﹚、尤其伟﹙南通学院﹚、李运华﹙四川化工学院﹚、何敬真﹙四川大学﹚等教授,以及邓励﹙广西桐油研究所﹚等。1953年从广州高校分配到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有刘祖镗﹙中山大学化学系﹚、黎沛森﹙中山大学化学系﹚、罗永康、常鎏忠、黄龙芳﹙华南工学院化学工程系﹚等,以及从东北、江苏等全国各地调进一批中级研究人员如姚生昶、刘静波、黄宗道﹙南京农学院﹚、高世植﹙东北森林工业总局化工处﹚等。直到1955年研究所从沙面迁入石牌新所址后,建所人员调配工作才告一段落。(党务、行政、管理人员调入的情况不了解,故没有列入本文内)
时光荏苒,转眼60多年过去了。当年随同家父出川赴粤的“川军”,除了陈益德、唐虞蔚、何文纲3人在建所初期因未能适应广州而返回四川外,其他人都经历了广州沙面——广州石牌——海南那大的变迁,历尽坎坷,备尝艰辛,为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创立和发展贡献了一生,可谓“筚路蓝缕,功在后世”。
(原刊载于2009年出版的《山野掘伟业——热作两院天然橡胶科教事业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