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于赤道两侧热带的巴西橡胶树正常生长需要高温、多湿、风速微弱、日照适中的生态环境。而我国植胶区——海南、云南、广东粤西、福建南部、广西西南部等地处于热带北缘,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台风多而季节长,常风大而频繁,特别是在冬季,干旱、低温、常风危害幼龄橡胶树。据测定,常风在年平均风速大于3米/秒的地方,若没有良好的防护林保护,橡胶树不能正常生长,尤其是种植当年难以生长。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曾在广东省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遂溪县,海南岛的澄迈、临高、琼山县等地大面积种植橡胶,由于常风大,当年种植胶苗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死亡而遭失败。此后,总结经验教训,制订了一个林段30~40亩,先造防护林,在防护林网里种植橡胶,以林保胶的方针。在植胶区,有计划大量种植防护林,形成防护林网,从而减弱了风速,改变了生态环境,为橡胶树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原来不能植胶的沿海缓坡台地和稀疏草地植胶获得成功。防护林带具有防风、防寒、防旱等3方面的效能。此外,防护林带也是当地的重要木材生产基地。我国的胶园防护林研究,意义重大,是我国橡胶事业特有的研究项目。国家农业部对此十分重视,列为“六五”、“七五”、“八五”重点支持研究项目,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国大面积植胶成功,得益于防护林的防护卫士作用。胶园防护林技术是我国植胶事业中的一个创举。
20世纪50至60年代,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橡胶防护林研究方面已取得多方面成果,为后来人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1955—1958年粤西试验站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广东气象局与有关农场合作,在广东省徐闻县南华、友好、红星农场建立定点观察、研究台风登陆途径及防护林的防风效能,提出了防护林网设计、林带结构和防护林营造方案。1961—1968年,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院)橡胶系、粤西试验站,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热作栽培系与有关农场合作,对海南、粤西地区台风登陆路线防护林的防护效能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生产经验,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提出改进林网设计及改进原有林带的措施,为设计林带走向,林网规格、大小,树种配置和林带结构提供了依据。
1969—1971年,“文化大革命”中期,两院改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热带作物学校”,两院干部下放到农场劳动锻炼,科研工作被中断;1972年,科研干部陆续返院……
一、 建立胶园防护林研究课题组,建立试验点
1973年,兵团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基本上正常开展。当时的橡胶栽培育种组根据时任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生产部副部长的何康同志指示精神,建立了“胶园防护林研究课题组”。从1973—1992年,温茂元为课题组负责人。先后参加课题组的科研人员有陈伟明(1982年调出)、吴光儒(1984年调出)、窦志浩(1984年调入课题组)、余雪标(1986年调入课题组),技工有张远周、蔡景光。1974—1979年,课题组与中国热带林业研究所符气浩、张祖镜合作,在广东省徐闻县重风害区红星农场第二代更新胶园建立防护林网,开展防护林树种选择和树种配置、林带结构研究,为湛江垦区第二代胶园营造防护林提供示范样板。
1973年至1992年,在两院试验场三队建立长期试验基地,建立防护林种苗培育基地,培育140多种树苗提供给各试验点。在三队的第二代更新胶园建立防护林网,从事树种选择、树种配置、林带结构、防护效益观察研究。建立树种基因库,现保存完好。为了保护好三队防护林试验成果,专门成立了护林小组,配备2条狼狗巡逻守卫。三队试验点现已建设成为热作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农垦系统第二代更新胶园防护林建设参观现场以及国内外林业专家参观考察现场。
1981—1986年,在海南保亭县国营南茂农场红旗队建立防护林树种选择及树种配置试验点,为海南农垦第二代胶园防护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 主持项目课题研究及其成果
从1974年至2005年,我先后主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共25个,并获得多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
1974—1991年主持农业部“七五”、“八五”重点科研项目《胶园防护林研究》。
1980—1990年主持农牧渔业部、农业部重点研究项目《胶园防护林树种引种和选择研究》。经海南、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6省(区)的30个市县调查引种、引进140多个乔灌木树种,在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试验场三队、广东省重风害区徐闻红星农场,海南省南茂、新星农场,海南省文昌县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文昌椰子研究所一队,广东省湛江市南华农场试验点等地共营造了200多条树种选择、树种配置防护林带。经试验筛选出抗风、速生的防护林主木树种,优良用材林树种刚果12号按,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此成果成功地解决了我国胶园防护林主木树种窿缘桉(E.exserta)、大叶桉(E.robusta)不抗风,幼龄期容易倒伏的问题。刚果12号桉抗风能力明显比窿缘桉和雷林1号桉强。重风害区广东省徐闻县红星农场试验点试验林10年来经历了3次12级台风袭击。3年、5年、7年生的刚果12号桉风害断倒率为2.9%~6.3%,而窿缘桉则为5.4%~17.4%,雷林1号高达49.2%。中风害区海南省保亭县南茂农场试验点试验林7年来经历2次11级台风袭击,刚果12号桉风害断倒率3.3%~6.4%,而窿缘桉则为27.9%~53.1%。本院三队试验点4年来在9~10级风力袭击下,刚果12号桉风害断倒率为7.9%,而窿缘桉则为26.9%。此成果在海南省、粤西地区农垦系统及地方推广种植。
1981—1985年,率领防护林课题组参加农牧渔业部项目《华南热带作物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基地》研究工作,1986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6—1987年,主持农业部重点研究项目《桉树优树选择与桉树枝条扦插繁殖研究》。已选出“刚果12号桉树优良无性系热研B号”,1988年获海南科技进步三等奖。《桉树萌枝扦插生根成苗研究》成果,1999年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评审专家认为,该成果达到同行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水平。
1989—199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热带林木阶段发育研究和利用》。研究刚果12号桉不同树高的萌生枝对扦插生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离地2米以下,萌生枝条生根率最高,种植后生长量最高,保持优态特征。
1992—1994年,主持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海南省刚果12号桉无性系选育研究》。
1992—1997年,负责国家科委重点研究项目《桉树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的研究》。
1993—2003年9月,负责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资助国际合作项目PD14/92•ReV(F)《中国海南岛热带森林分类经营持续利用和示范》的子项目《热带人工林营造示范区》。2003年8月,成果总项目通过鉴定。2004年10月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1997年,主持海南省项目《桉树扦插基质筛选研究》。已筛选出基质配方:椰糠+谷壳+黄心土,按一定比例配制。评审专家认为,基质配方在国内属首创。基质配方已在海南、广东推广应用。
1993—1997年,主持海南省项目《桉树扦插育苗器筛选研究》,已筛选出新型黑色塑料管容器,是目前培育桉树扦插苗最好容器。它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一株扦插苗重量只有70—80克;具有良好平衡根系,种植成活率高;运输方便;容器管可以重复使用多年。已在海南省、粤西、金光公司推广应用。
1996—2005年,主持海南省重点研究项目《桉树良种选择研究》。从国内外引进尾叶按、巨尾桉、尾巨桉、刚果12号按、托里桉、赤桉、细叶桉、雷林1号桉等38个桉树品种。展开了桉树有性杂交育种,有84个杂交组合。在杂交组合试验区又选出一批WH,海E系列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建立了多个试验区,为海南农垦系统防护林主木树种桉树以及海南桉树人工林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优良种苗保证。
1998—2002年,参加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资助的合作项目《高产木材橡胶树研究和利用》,初步筛选出一些高产木材橡胶品系。
三、 撰写著作与论文
20世纪80年代,我参与了何康、黄宗道主编的《热带北缘橡胶树栽培》一书的撰写工作,负责其中“胶园防护林”部分。该书1987年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20世纪90年代,参与《中国外来主要树种引种栽培》一书撰写,负责“橡胶树”、“刚果12号桉”2个树种部分。该书1994年由中国林业科技出版社出版。20世纪末主编《海南热带人工林持续经营》《桉树壮苗培育》2本专著,2000年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1979—2005年,撰写并在科技期刊、《国际桉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发表有关胶园防护林和桉树研究的论文20多篇。
(原海南省林业局桉树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副研究员)
(原刊载于2009年出版的《山野掘伟业——热作两院天然橡胶科教事业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