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春节刚过,南京部队首长向我们传达了中央军委的命令——党和国家需要我们这一批即将退伍的年轻老兵到祖国南疆海南岛,肩负建设海南、开发海南、保卫海南的三大任务。
2月底那一天,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兵,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挥泪告别了曾在一起工作、生活了几年的战友,带上了简单的行李,从浙江坐上南下的列车,经过几天的长途的行程,于3月2日抵达了海南岛。带队的首长领着我们到海口市兵站报到后,说:“你们被幸运地分配到儋县宝岛新村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你们一定要好好地工作!我回去了。再见!”
一、艰苦环境引起了思想波动
我们到院后,当天又立即被分配到所院试验场一队(联昌试验站),于当晚深夜一点,终于到了队部。队里已早早地准备好了晚饭,一踏进食堂,看到饭桌摆着一碟咸鱼,一小碗盐。顿时我们全都傻了,站在原地发呆,心想怎么会是这样差的伙食?谁都不愿上桌。这时有位老工人来劝我们,说:“你们赶快吃吧,就是这两样菜了。”于是,我们极不情愿的坐上饭桌,草草地咽下这第一顿饭;而后冲好凉,便到队里安排的房间休息了。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的早晨。几个同志环顾四周的环境,住的是瓦房,晚上还有电灯照明(电是队里自己发的)。站长李玉有同志给我们介绍了站里的基本情况,才知联昌试验站原是研究院从广州搬迁下来时的“老根据地”——研究所所部,与其它单位比较各方面条件略好一些。起初不太相信,我们几个同志结伴到其它单位去看一看。这一看,我们的心里产生了许多想法;这里一眼望去是一片片的原始森林,唯见一条弯弯曲曲的黄泥路在密林深处延伸。除了联昌试验站有瓦房宿舍外,农场的其它生产队都是靠自己动手盖起茅草房,晚上没有电照明,床是几条木条临时搭起来的。我们面临这样的艰苦环境,能没有想法吗?
二、何康所长的一席话,使我们一辈子扎根了宝岛
当时,我们这些退伍军人的思想开始有了很大波动,有的人趁探亲的机会回家后就不肯再来了。是坚持下来,还是知难而退?正在进行思想斗争的时候,何康所长来到我们中间。何所长说:“你们是带着三大任务来的,是服从祖国需要,来建设海南、开发海南、保卫海南的。祖国需要你们来发展橡胶事业。工业建设、国防建设都需要橡胶,制造飞机、大炮、汽车的轮子需要橡胶。但是,目前中国的橡胶产量很低,橡胶研究基础还很薄弱,不能适应国家建设要求。因此,需要大力加强我们从事橡胶事业的队伍力量。希望你们安心地工作,认真地学习,克服各种困难,将来你们也会大有作为。但是目前应熟练地掌握‘四会’,即会割胶、会芽接、会授粉、会鉴定。这样一来,你们也可成为这方面的能手、专家。”何所长语重心长的这一席话,坚定了我们留在海南,扎根宝岛的信心,使我们经历一次次严峻考验。
三、开荒、整地、种橡胶
在何康所院长带领下,全所院科技人员和场里的职工挥起砍刀、锄头向荒山宣战,向原始森林进军,渐渐地一棵棵参天大树倒在脚下,一座座猴子岭、马龙山、桂兰山、长岭山、走兵岭、大石山……都露出了黄色或褐色的土地;山猪、黄猄、猴子等野兽被惊吓得到处乱窜。大会战开始了,围绕着大山修筑起一层层、一行行的环山梯田,种上了优良高产品系的橡胶苗,成为了日后试验场主要的经济支柱。
四、修水利,造良田,建电站
由于当时的粮食供应较紧,场领导决定在七队、十队的荒坡上整地、填土开出几千亩人造水田;为了满足田间灌溉需要,就必须在七队的大河上拦腰截流,筑起大坝,建起水力发电站。这样,电可以供照明,水可以灌溉几千亩的人造田地。我们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就地取材,利用晚上的时间建起简易的小食堂。白天工作10来个钟头,晚上还加上一班,全凭着双手,一锤一镐地在大河上建起了一座水力发电站。现在想起当时的那股劲,还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年轻的老兵们是好样的!是有贡献的!”。
五、 “一粒种子,一两黄金”
1960年9月,由于海南原有的老橡胶树很有限,而南方垦区大面积种植橡胶需要的大量种子都靠海南提供,因而种子就显得特别珍贵。上级提出了“一粒种子,一两黄金”的口号。何康所院长亲临试验场联昌试验站作采种动员报告。在会上,何康所院长讲了橡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重要性,他说橡胶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并号召全体职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就地取材。他还特别强调说:“必须依靠全所院的全体教职员工一起来完成采种任务;橡胶种子每一粒都是宝贵的,要全部拣回来,多一粒种子,多一株橡胶。”还建议全体职工将胶园的杂草清理干净,易于发现种子,为拣种子创造条件。就这样,为了完成每人每天40斤橡胶种子的任务,家家户户,男男女女全出动;工人连在割胶的空余时间都不会忘记拣上几粒种子放入胶篓里;中午、傍晚胶园里到处都看到大人、小孩低着头在寻拣种子。当时大家的积极性可高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累计完成了12万斤的橡胶种子任务。这些种子包装好后,运往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播种。
六、选育优良品种
每年的三月、四月是橡胶树开花的季节,同时也是橡胶所育种组的科技人员忙碌的时期;因为高产优良的橡胶品种的产生,必须靠科技人员通过无数次人工杂交授粉。要上到五六米高的橡胶树的树梢上给花授粉,工作量相当大,必须挑选相当熟练的技术工人才能保证质量地完成授粉任务。当时三亚市国营南田农场是橡胶所的一个育种试验基地;橡胶所育种组科技人员胡东琼带着我们来到南田农场橡胶试验基地,先选择和确定杂交亲本,然后在杂交亲本母树周围搭五六米高的授粉架。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搭架木料。我们几十个工人到附近的山上砍木料。当时没有任何的交通工具,我们就靠着双肩,从山里一步一步地把砍好的木料扛到试验基地。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困难,粮食紧张,吃不饱,而干的又是重体力活,加上花粉授粉的时间性特别强,工作很紧张,工人们的体力透支严重,有的同志当场昏倒在胶园工地上。
七、何康所院长和我们一起在田间工作的情景
橡胶树的品种另一个来源的是靠橡胶的无性系繁殖。1960年,当时橡胶系副主任刘松泉研究员,从国外引进了100多个橡胶品系。
为了加速优良无性系的繁殖,尽快完成这一次的芽接任务,何康同志和橡胶系育种组科技人员陈河楷、胡东琼、吴运通、曾献松、王锋、刘晋兴、郑学勤等同志,加上联昌试验站部分技术工人,在联昌大河苗圃进行芽接。大河苗圃有80多亩砧木苗圃基地,主要用于繁殖国外无性系芽条。当时就有数万株的芽条任务,为了抓紧时间,何康和所有的工作人员一样,午饭也在工地吃,中午不休息一直工作到夜幕降临才收工。有一次,技工们的家属送饭到工地,何康和专家们看到这些工人狼吞虎咽地吃得下两三盆的饭,笑着摇头说:“哎呀!你们这些年轻的老兵真能吃,没有什么像样的菜,也能吃下两三盆的饭,真不错哟!”顿时逗得大家发出了一阵阵笑声。就这样,大家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紧张而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芽接任务。现在回想起来,劳动时欢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何康所院长深入实际、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时时地鼓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他平易近人的亲和力引导着我们,为发展祖国橡胶事业而奋斗。
材料整理人:张海雁
(原刊载于2009年出版的《山野掘伟业——热作两院天然橡胶科教事业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