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高州农校前校长从马来西亚引回橡胶树种子,分别试种于高州西岸村的池塘边和高州县公馆镇(现在的茂名市),成活的橡胶树还保留至1950 年。随后,徐闻县附城西埚村华侨从泰国引回橡胶树种子种植,建立了西埚胶园;徐闻县城人氏从海南引回种子种植,建立了城南胶园;此前,有海南人氏从海南带来橡胶树种子,在徐闻后塘坑仔村建立了庙前、庙后三满堂和深井胶园。因国民党统治时期治安混乱,胶园主被迫放弃了胶园管理。1950年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帝国主义对我国严密封锁、禁运橡胶。橡胶是国防和工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资。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禁运,党中央决定大力发展橡胶事业。在开荒种胶时,人们才发现坑仔村早已建立了胶园。1951年,时任华南垦殖总局局长的叶剑英元帅亲临粤西地区考察,他看了徐闻西埚胶园已经投产的情况,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战略上考虑,曾提出我国植胶生产方针应“先大陆,后海南”的设想。
1953年,华南热作所徐闻试验站(即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前身)由粤西农垦局负责筹建。为此,局里派我跟随恩师何敬真教授去徐闻考察胶园。不久,华南垦殖总局决定,把徐闻县已有的老胶园划归徐闻试验站作试验基地。
徐闻试验站,是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设在粤西地区的区域性试验站,地处粤西垦区南方。因生产基地偏远,为了加强地方党委对试验站的领导,创建更为理想的试验基地,使科研工作面向全区,更好地为生产服务,1957年春,经中央农垦部批准,把徐闻试验站改名为“粤西试验站”,由徐闻县坑仔迁至湛江市郊区湖光农场场部,并把湖光农场属下的第二生产队划为粤西试验站的试验基地。原来徐闻试验站在徐闻县的试验基地和试验室、住宅设施划归粤西农垦局徐闻育种站。湖光农场场部迁至麻章区志满圩。我于1957年初奉命调粤西试验站工作。
迁站之后,何康所长明确指示:“粤西垦区风、寒灾害频率高,北部丘陵地土壤肥力低,是发展橡胶生产的三大不利因素,一定要认真研究解决;新试验基地要抓紧环境改造,要先改良后利用。”根据何康所长以上指示,我们继续进行已布置的肥料试验、防护林树种和防护效应试验;对经1954/1955年冬期强辐射低温寒害考验,由各农场群众初选出的抗寒植株进行了复查,从中选出抗寒高产植株。与此同时,我们连续5年进行防护林增植,共60多万株,连同湖光农场种植的62万株,在新基地构建成了完整的防护林网;此外,结合香茅生产进行地力均匀工作,为新的科学试验创造条件。
1961年7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关于自然科学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 简称“ 科学14条” ),经中共中央批准,作为草案在全国试行,号召科技人员深入实际创建样板,促进生产发展。1962 年,中央农垦部刘型副部长在湛江海滨宾馆主持全国第一次橡胶树育种工作会议。根据这次会议精神,1963年中央农垦部下达文件指示:由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会同各省(区)农垦局,选择垦区不同环境类型的20个农场,对已引进的20多个国外橡胶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粤西试验站是粤西垦区试种点之一。随后,何康所长更具体指示:粤西试验站以橡胶科研为主,橡胶科研力量要占70 %,橡胶树抗寒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是重中之重,希望你们能选育一个树干粗大、树冠小的既抗寒又抗风的新品种来。其余30 %的科技力量放在当前生产上急待解决的课题和热带作物引种试种,为热带作物发展创造条件。1964年,何康所长又宣布:将广州橡胶北移组并入粤西试验站,橡胶北移栽培研究任务由粤西站承担。下面对全站课题研究工作进展情况作一概述。
l. 橡胶树抗寒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研究
(1)从抗寒中选高产,还是从高产中选抗寒?
1954/1955年冬期,华南植胶区遭受百年一遇的强辐射低温寒害——粤西垦区橡胶幼树74.9 %植株的地面部分被冻枯,而后复生;海南岛西北部橡胶幼树寒害也达2~3级;联昌、侨植老胶园大树寒害达1.2级。粤西垦区农场通过群众选种,共选出抗寒植株2万多株。但在我们随后的复查中,发现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是,在当年表现抗寒性很好的植株,在1955/1957年轻寒年,其寒害反而加重了,特别是低洼地的抗寒植株表现更突出。后来经过再次深入调查访问和分析,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实际上,由于辐射低温造成在低洼地冷空气沉积,橡胶树寒害多表现为根茎部“ 烂脚” ;但当时调查人只看到树冠青枝绿叶,而未发现根茎“ 烂脚”的寒害症状,造成误判。②田管工人对抗寒植株施肥过量,导致植株生长旺盛而抗寒性下降。因此,我们只能从环境条件恶劣的幸存者中选择抗寒实生植株。结果选出0~l级寒害树121株。1959—1961年,繁殖其无性后代,并在广西东方农场马屋垌进行苗圃鉴定。结果是这些抗寒实生植株的后代,只有新华3号抗寒性最强。但它的抗寒性,与从高产实生母树选出的初生代无性系南强1—97相比,却相差甚远,因而被淘汰了。这一事实说明,要从这些抗寒实生植株中,选择出抗寒性强的无性系,无异是“ 海底捞针” ,况且其产量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我们立即改变策略,最早把抗寒性的鉴定放在从高产实生树的初生代无性系上,这样可能有利于选择抗寒高产品种。
(2)坚决突破抗寒性鉴定关
我们深刻体会到,没有掌握准确鉴定抗寒性的方法,就不可能在短期内选育出既抗寒又高产的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前哨苗圃系比是一种直接鉴定的好方法。但由于同一地区的气候年际之间差异很小,等待自然低温考验可能连续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强低温;而一旦遭遇强度过大的低温,参试品系将全部毁灭,则看不到试验结果。为了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决定把一点前哨系比试验扩大为不同地理梯度的多点前哨系比试验——选择重寒害区(广西东方农场安石队)、中寒害区(合浦县滨海农场)、轻寒害区(粤西试验站49号林段)3个代表点,用空间气候差异替代时间气候差异,这样,每年都可以获得较理想的鉴定结果。
在开展前哨不同梯度苗圃系比同时,我们也开展抗寒生理指标的测定,将测定试验结果作为鉴定抗寒品种的参考。生理指标测定的项目有:细胞汁浓度、芽条淀粉含量、同功酶、电阻、电导率等,统计分析这些生理指标与低温寒害的关系。虽然也获得一些进展,但影响这些指标的因素很多,也很不稳定。
此外,我们同时开展了人工模拟低温鉴定的探讨。针对粤西地区每年冬期出现辐射低温、平流低温或是平流辐射低温相互交替出现,设备从最初的低温冰箱发展到低温试验室,试验材料由小至大甚至连盆植株。辐射低温是晴空万里,昼夜温差很大,晚上漫射光较强,相对湿度较低;而平流低温则是阴雨连绵,晚上暗淡无光,相对湿度较大。因而对光强度、湿度的变化,降温形式,低温持续时间,采样方法和冷冻后的处理等,都逐一地进行系统比较,尽力避免试验带来较大的误差。最后我们确定,采用芽条采样,芽条在低温试验室进行混合型变温的鉴定,并将芽条冷冻后在大棚下将其插水观察寒害表现。这样所得的结果与前哨苗圃鉴定的结果基本一致。3年4组的相关系数r = O.59,达到极显著相关。
不同梯度前哨苗圃系比鉴定、生理指标鉴定和人工模拟低温鉴定三者相互配合,形成常规鉴定程序(参见下图),选择抗寒性强的品系,淘汰抗寒性弱的品系,提高鉴定的可靠性,从而促进了对橡胶树抗寒高产新品种选育工作开展,先后选出了大规模推广级的GT1和中规模推广级的IAN873等优良无性系
芽条采样苗圃 —→ 生理指标鉴定
↙ ↘
前哨梯度苗圃鉴定 人工模拟低温鉴定
(3)坚持常规育种的技术路线
橡胶树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高温高湿是它系统发育环境条件。从种性规范上看,它的抗寒性基因的范围不会很大,要从原始材料中选出抗寒性很强、产量很高的品种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在实践中看到,品系间抗寒性有明显的差异,若是通过亲本选择利用它有限的抗寒性和杂种优势,使其后代逐步提高抗寒性和产量是可能的。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六60年代初,我们利用未知其抗寒性的实生母树与高产无性系杂交,其后代抗寒性没有提高。到60年代末,我们的抗寒鉴定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我们把能收集到的国内、外高产无性系,对其抗寒性进行系统鉴定,选择抗寒性较强、产量中等的合口3—11与抗寒性强的天任31-45杂交,在它们的杂交有性后代经受了1966/1967年冬期强辐射低温考验后,从中选出湛试93—114和93—11O等,1967年春暖后这些新品种繁殖的无性系,当年参加东方农场抗比试验,在1967/1968年冬期连续28天强平流低温考验中,它们都是同试区中的佼佼者,湛试93—114的抗寒性最强。经历连续两年的寒害后,不少农场对橡胶抗寒品系都十分重视,主动前来引种。不到1O年时间,不同寒害区共20个农场获得了湛试93—114的适应性和产量数据。据广东、广西、云南(文山地区)、福建等省(区)不完全统计,湛试93—114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以上,而且主要是重寒区农场。幼龄树在离地100厘米的树围达50厘米时,在离地100厘米处开割,第五割年平均亩产约70~80公斤,它的抗寒性、产量已达超亲水平。在重寒害区农场,93—114成为当家橡胶品种。它的单株产量虽然未尽满人意,但它的抗寒、抗风性强,速生,保存率高,能耐轻度刺激。只要坚持合理割制,抚管措施到位,它仍有增产潜力。更可喜的是,它的胶乳机械稳定性和生胶性能良好,这些优良性状是不可忽视的,是良种繁育所企盼的,实际上起生产性样板作用。因此,印度橡胶考察团来我们院校考察橡胶树抗寒栽培时,黄宗道院校长首次向外宾推介93—114,提供交流。
我们的工作获得了一些进展,各级领导给了我们很多的奖励和支持。《湛试93—114的选出和大规模级推广》于1980年荣获农垦部科技成果一等奖;随后《人工模拟低温鉴定橡胶树抗寒性成功》荣获湛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11月,湛江召开全国第三次橡胶树育种工作会议,广东农垦总局陈枫副局长在小组会上说:“湛试93—114的选出,巩固了北部重寒区的橡胶农场,粤西试验站立了大功。"此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各省(区)科研生产单位协作,开展了《橡胶树优良无性系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应用》课题研究,取得优异成绩,荣获科技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4)难得的曙光
上级领导的奖励和支持,我们十分感激。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应做的工作,这远未达到党和政府对发展橡胶的期望。我们应该团结战斗,力争在较短时期内选育出比湛试93—114更抗风、寒,更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为祖国橡胶生产做出新贡献。为此,我们先后在站的基地和不同类型区11个农场(新时代、胜利、三叶、新华、团结、火星、红锋、曙光、奋勇、五一农场和吴川浅水林场)布置多个品系生产性试验。每年的风、寒害调查和人工授粉工作十分忙碌,站里唯一的即将报废的苏制吉普车经常是昼夜不停地运转,同志们长期蹲点,坚守阵地连节假日也不休息。湛试327,就是在这种工作状况下,利用湛试93—114×PRl07杂交取得的有性后代(湛试93—114抗寒、抗风性强,产量中等,胶乳机稳性和生胶性能良好;PRl07高产、抗风性良好,抗寒性中等,胶乳机稳性和生胶性能差)。它于1974年在站基地建初级系比(属重风中寒区),其经1975/1976年冬期低温考验和人工模拟低温鉴定,抗寒性表现接近母本湛试93一114;在广西合浦前卫农场和广东东升农场(属轻风重寒区)经历5次强寒潮检验,表现抗寒性强,寒害比对照品系GT1轻1级以上,接近93—114水平。1980年,湛试327初级系比正式割胶,1~7割年产量为对照种GTl的143.4%,第6割年株产干胶4.7公斤,干胶含量平均为36.9%,产量接近父本PRl07水平,副性状良好。湛试327是一个抗寒性较好,而且有产量潜力的优良有性系。
我们考虑:优良有性系具有抗逆性强、经济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经过苗期产量预测,淘汰部分低产植株,有计划地在第二代胶园种植,这是有前途的举措。因而,1983年扩大湛试93—114×PRl07人工授粉,于1984年在站的基地建高级系比试验和生产性示范区,并把种子分送东升、五一、奋勇、黎明、前卫等农场扩大生产性试种;同时建立可供采种的种子园10亩。
在抓湛试327有性系的同时,我们于1978年从湛试327有性系群体中选出抗寒性强的植株,当年繁殖湛试327—13,于1979/1982年在广西东方农场、广东云浮县林科所和新兴县建苗圃系比和大田初级系比试验,3个前哨点共建5个苗圃抗寒系比试验。1980—1984年共取得8份寒害材料,湛试327—13寒害平均2.1级,而4~6级寒害仅占16%,对照GTl寒害平均3.58级。从产量看,1~3割年湛试327—13平均年株产干胶1.53公斤(15.75克/株次),干胶含量31.3%,而对照种GTl平均年株产干胶O.89公斤,干胶含量26.2%。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湛试93—114×PRl07组合后代的产量和抗性优势互补已露端倪。由于试验经费尚未能解决,因而对它的胶乳机械稳定性和生胶性能尚未测定。如若机稳性和生胶性能良好,则是值得高兴的一件大喜事。但是,我们却没有也不可能料到,l996年9月9日,湛江市自198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台风9615号,在吴川市吴阳至湛江市郊乾塘一带登陆,最大风力17级(57.0米/秒),正面袭击,给我们试验基地造成最严重的破坏,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事,但是对科技工作者却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为自然灾害总是会有的,只是灾情轻重的区别。像这样百年不遇的重灾害实属少见,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及时进行调查,记录难得的资料,并想方设法把灾害降至最低点。此外,还要观察灾后经过处理的橡胶品系恢复生长的情况,并采取必要的防虫、防病、防寒等保护措施,为正确评价这些品系的使用提供依据。但是,当时所里有的领导人在灾害面前却无所作为,竟下令:“砍伐、挖光,改搞园艺!”也有人说什么“搞橡胶本来就是错误的”。他们对党中央大力发展橡胶事业的战略决策,竟然置若罔闻;对正在进行的选育抗风寒高产优质橡胶新品种试验,竟然制止;对农垦三代人在党中央领导下,在热带北缘大面积植胶成功的伟大创举,竟然一口否定;对当时在场劝说的院校长也不屑一顾……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橡胶科研方向。在他们操纵下,把站基地的橡胶试验全部砍掉了,最后把橡胶育种课题也砍掉了,并断绝了试验经费来源。他们这样做,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态度问题,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我们的损失太惨重了!所幸的是,我们当年布置试验时,在不同环境类型区,也同样布置了生产性试验,这些试验得到了所在农场的大力支持,也还有一些热爱橡胶事业的老年专家继续进行调查和指导工作。所幸的是,近两年新的院校书记、院校长上任后,在财力和精神方面,还给予我们的试验研究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刘康德书记说得好:“我们院校是靠橡胶科学起家、橡胶发家的,要把橡胶科学事业做强、做大。”因此,我们今天还能把湛试327和湛试327—13等有希望的品种保留下来,并取得一些可喜的科学数据——这实在是来之不易啊!
(5)橡胶树幼态理论值得重视
林学研究中关于幼态理论早就被确认,并在桉树繁殖技术上得到了特别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橡胶树幼态理论最早是麦克英哚提出的。刘松泉老先生是我们热作院校最早接受该理论的橡胶育种专家,他在院校多次会议上介绍了该理论,同时也开展了一些基础性试验;但是遭受到一些反对者的非议和冷遇。我们在思想上对橡胶树幼态的理论是认同的,并且也做了一些试验;但在应用上却以“ 两合树”命题,这样与过去“老态芽接树”混淆不清。实际上,生产上“两合树”具体操作与“老态芽接树”不同,目的与结果也不同。幼态利用试验是以优良有性系为砧木,在离地85厘米处嫁接老态无性系,保留85厘米幼态的茎干,结果幼态茎干象脚效应十分明显,像粗大的树干。布置在雷州市奋勇华侨农场的试验,2002年科罗旺台风常风10~11级,阵风12级以上;结果是,胶树4~6级风害减轻。另一试验,是利用老态芽嫁接在幼态的根或茎干上,培养复壮幼态植株;结果是,不但后代橡胶树形态上与幼态一致,其产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的老态植株。这些事实说明,幼态的理论是正确的,也是可以利用的。 故建议,由橡胶所牵头,对橡胶所和南亚所两单位过去所做的有关试验,进行调查总结,提出橡胶树幼态利用研究计划,报请院校和上级部门审批执行,以使幼态利用技术更加成熟地早日应用于生产。
(原刊载于2009年出版的《山野掘伟业——热作两院天然橡胶科教事业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