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有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开发实力的评估,既是一次对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开发条件和水平的全面彻底的调查,也是为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优化结构、重点扶持、择优支持、分类指导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因此,农业部在“七五”和“八五”期间都对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开发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估,并据此表彰先进,发扬优势,找出差距,采取有力措施,从而使各所科研开发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求,为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服务。
“七五”期间,参加全国农业科研评估的单位共有1232个,分部、省、地市3个层次进行,其中,部属研究所61个,省属的549个,地市级的622个。评估采用潜力(即科技队伍、科技管理和科技条件)、实力(即成果、人才、效益)等23个量化指标进行,结果评出70个“‘七五’全国农业科研综合实力优秀单位”。我院橡胶研究所在全国排名64,是全国农垦系统中唯一被评为科研能力优秀的科研单位(全国农垦系统参评的科研单位75个,包括我院11个所和中心),受到表彰。
“八五”期间,农业部对全国农业系统1220个独立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开发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按综合评分结果,选出前100名为“‘八五’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并按基础研究优势的各项指标评出“‘八五’全国农业基础研究十强研究所”。我所被评为“‘八五’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总分为107.47分,排名第四。(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排名第一,总分为113.15分)全国农垦68个研究所参评,也只有我所唯一被评为“百强所”,同时我所还被评为“‘八五’全国农业基础研究十强研究所”,排名第三。
橡胶研究所雏形原是由1954年3月成立的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培育部中的生态造林室、土壤肥料室、解剖生理室、植物保护室、遗传育种室和种子检查站组成的。1954年后期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更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1956年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名为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1958年研究所从广州下迁海南儋州后,进行机构改革,将原来按学科设立的研究室改为以作物为对象、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机构,成立了包括橡胶栽培、热带作物栽培、热带作物产品加工、热带农学和综合技术的5个系和图书情报室。1965年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改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实行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结合为统一整体的两院体制。“文革”时期,即1970年两院被改为兵团热带作物学校,橡胶栽培系随之消失。1978年完全恢复“文革”前两院体制后,于1979年成立了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橡胶栽培研究所。1994年随着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更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橡胶栽培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栽培研究所。2003年又更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可以说,橡胶科学机构随着我们国家形势变化发展,经历了由生而灭,又由灭而复生而发展的过程。
该所的组建和发展,不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70年代及其之后,乃至进入21世纪至今,研究对象一贯非常明确,就是研究橡胶树的遗传育种、生态栽培、割胶生理与割胶制度、土壤肥料等,为天然橡胶生产服务。该所现在是以学科设置研究室,科研队伍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科研条件较好,是院内出成果、出人才较多的研究所之一,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我是1984年10月担任橡胶栽培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12月改任所长,直到1999年10月27日离任。因此“七五”和“八五”的评估我都在任,尤其是“八五”期间我任所长。在我任职的15年中,所领导班子和全所同志都有明确的认识,就是要把橡胶所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具备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天然橡胶科技创新基地以及国家天然橡胶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基地。
我所在“七五”评估中已进入“优秀单位”之列,“八五”能否更上一层楼,是压在我这个新任所长肩上的重担,是被压跨,还是扛起来快步往前赶,从64名上升到“优秀单位”前列?别无选择,只有把目标盯在优秀单位前列才是出路。
为了把橡胶所建设成“全国农业百强研究所”,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人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当时,我所科研队伍现状是:主要科研人员都是1965年以前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而1976年和1978年参加工作的“工农兵”大学生仅有2人,其它的均为1982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其中有2位由所委托代培的硕士研究生。从队伍人员大学毕业年份的组成上明显看出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断层”。如何克服“断层”造成的影响呢?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对1982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的培养,在不严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适当加重老专家的工作量,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念在职研究生和博士学位,学费由所支付,学习期间待遇不变。1994年,我所推荐3名副研究员和1名助理研究员读在职研究生。当时热带作物学院一位学部主任对我说:“老周呀!你疯了,副研究员都送去读硕士学位。”我说:“如果这些副研究员不读研究生,以后如何念博士学位?你知道,宝岛新村引进硕士很难,博士更难!只好靠自己培养了。”在我任所长期间,共推荐5人读硕士学位,6人读博士学位。同时对中学毕业的辅助人员鼓励念成人教育,获得大专或专升本学历的有6人;有4名工人经过培训,升为工人技师或中、高级工。批准8名科研人员到南京航空学院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英语一个学期。在对青年科研人员、辅助人员和工人加强业务学习、培训的同时,也关心他们政治素质的提高,先后推荐4批6人担任海南省和广东省的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其中4人担任副县(市)长;经党组织的加强培养,有5名青年科技人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加速对青年科研人员培养的同时,也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对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老专家,因课题工作需要而本人身体可以坚持正常工作的,我们尽量婉留其继续工作到课题结束后才办理退休手续。所先后有10位老专家延缓退休。
到1999年底时,橡胶所科研人员“断层”现象得到改善,一批素质较高的青年科研人员接过老专家退休时交下的重担,继续开拓前进。
二、抓紧科研工作,多出高水平、实用的成果
1.抓好课题的申报工作??要抓好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科技部专项项目,农业部和海南省重点项目等的申报工作。每年获准资助的课题数及经费,在院内各所中均列前茅。同时,抓紧国家发明专利的申报工作。
2.抓紧成果的鉴定工作??在任期内,对各课题研究的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及时督促有关课题抓紧工作,或协助解决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题,按计划完成,及时申报鉴定。1992—1999年全所共鉴定成果18项;通过国家审定或汇评出的橡胶树大、中规模推广级品种7个,刚果12号桉无性系品种1个;获准的国家发明专利3项;受国际天然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的委托,主持召开2次国际学术会议。
3.及时做好成果的报奖工作??经鉴定后的成果要及时申报成果奖。1991—1999年我所共获国家级、部省级成果奖2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一、二等奖各1项),部级成果奖6项,省级成果奖11项,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科技发明创新之星奖”2项,国家专利优秀奖2项。
三、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生产服务,多出经济效益
经过多年的研发,我所有5大类13种产品可供推广,即4种橡胶树增产剂,3种橡胶冬季割面涂封剂和2种橡胶死皮树恢复生长剂,2种橡胶树专用肥配方,以及橡胶树优良品种及刚果12号桉优良无性系可供生产部门推广使用。这些成果推广前,首先必须申报鉴定、审定或获准专利。因此,我们对这些成果逐项安排,及时申请成果鉴定、申报国家品种审定或参与省际品种汇评,有的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成果鉴定时,鉴定专家中有一定比例来自省农垦总局或农场的专家,这样便于生产部门对成果的了解,有利于成果的推广。其次是加强与生产部门的联系,主动上门为生产服务。1992年8月9—16日,我与所里有关课题的研究员、副研究员陪同海南农垦总局农林处主管橡胶生产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到14个国有农场推广这些成果。总局农林处的领导和高工亲自参与我们的推广工作,既密切了我们与农垦总局的关系,也加速了成果的推广。从1993年起,总局农林处都下发文件,要求所辖各农场推广使用这些成果。总局农林处的领导对我说:“橡胶所的成果,总局一定推广使用。”再次,是协调好所内各课题组与产品推广的农场的关系,要求各课题组不要抢市场,更不能乱定价,各种产品推广的农场及定价由有关课题组共同商定,报所长批准后执行;同时所为各项成果物化提供必要的资金、加工设备及场地,统一财务管理。经过有关课题的努力,我所将2种橡胶树专用肥配方提供给4家肥料厂生产,并协助推广,每年可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4种橡胶树增产剂、3种橡胶树冬季割面涂封剂及2种橡胶死皮树恢复生长剂由有关课题组自行配置,严格质量检验,按所的规定自行推广;种苗由有关课题组繁育推广。从1992年起,全所科技推广的年收入突破百万元,到1998年达350万元;当年推广各种橡胶增产剂750多吨,冬季割面涂封剂116吨。每年生产橡胶树专用肥3000~4000吨,提供优良种苗10余万株。
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既直接为生产服务,也为本所增加收入,促进了科研事业的发展,改善了职工的生活。1991年12月我接任所长时,全所结存的银行现金为598176.41元。1999年10月27日我离任时,院对我离任的审计报告中提到,橡胶所银行现金存款为1249万元,另有400多万元贷款尚未收回。按院的规定,其中30 %分给创收的课题组,留所的尚有289万多元。在这1500多万元中,国家每年对“百强所”的支持累计为520万元,各课题组节余的课题经费近百万元,成果转化创收增加的收入为900余万元。
四、改善科研条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随着国家对“百强所”支持力度的增加和所经济状况好转反哺科研工作,所的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增加了一些必备的大型仪器和常规仪器,增设了一些实验室,田间试验条件也得到改善。
为了增加科研的后劲,必须加强应用基础的研究,积极申报重点实验室。1992年,我所申报的“热带作物生物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获准,聘请院校党委书记潘衍庆教授任实验室主任。1996年通过评估,更名为“农业部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由副所长许闻献研究员兼任主任。几年来取得一些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培养了一批研究生。
五、营造宽松融洽、尊老爱青、催人奋进的环境氛围,建设和谐、福利好的研究所
宽松的科研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敬重老专家,爱护、扶持青年科研人员,为青年科研人员铺路垫石、让名让利、奋发前进之风已在我所逐步形成,使全所凝聚力大大增强。在此期间,没有一个同志要求调离;有的同志被提拔到院部任中层领导而舍不得离开;有的搞应用基础研究的老专家多次对我说:“宽松的科研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尊老爱青的优良传统,确令我们更加努力工作,多出高水平的成果、论文。”
按照院关于创收收入分成比例,有30 %是分给创收的课题组成员的。几年来,有的同志开玩笑说:“橡胶所造就了几个‘百万富翁’。”确实如此。同时按照院的规定,收入的30 %作为所的福利基金;这样,没有创收或创收少的课题组成员、党政人员和退休的老同志可以从中分到一定数量的酬金,其数量都高于院校机关或兄弟单位同档次的人员。因此,橡胶所是院校内福利待遇最好的单位。
在院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过去工作业绩的基础上,经全所同志共同努力,我所科研开发综合实力不断提高,获得一连串的荣誉——于1992年被评为“‘七五’全国农业科研能力优秀单位”和“全国农垦系统科研先进单位”;1993年,荣获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获奖金20万元;1995年,被评为“海南省科技成果推广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八五’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第4名和“‘八五’全国农业基础研究十强所”第3名;1998年,被评为“海南省实施专利先进单位”。可以说,1996—1998年是橡胶所自建所以来最鼎盛最辉煌的时期。作为一名“退伍的老兵”,我期待着橡胶所更美好的明天。
(原刊载于2009年出版的《山野掘伟业——热作两院天然橡胶科教事业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