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地区是我国三大植胶区之一。粤西北部丘陵土壤肥力低,一直是我们科学工作者面对的难题。这在《橡胶树抗寒、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的研究》(此文原题名为“南亚热作所科研工作的回顾”已在《红椰新闻网》的《专题新闻》刊登——编者注)中已作了扼要的叙述;而且由于橡胶选育种在推广生产前,都必须经过在不同生态条件类型区进行高级系比和生产性系比试验,实际上起到生产性样板作用,故在此不再叙述。下面主要是记述1962—1965年我们贯彻1961年国家科委《科研14条》工作的过程和体会。
一、 粤西北部丘陵红壤胶园土壤改良样板工作的过程
我们在不同土壤类型胶园肥料试验工作中,深刻认识到积极开辟有机肥源是胶园土壤改良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从1960年开始就在丘陵红壤区农场开展绿肥、覆盖、牧草引种试种研究,同时在所的基地(砖红壤土)建立引种、繁殖基地。在研究丘陵红壤改良工作的初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当时我们考虑得最多的是能得到科学数据,能写出研究报告,向有关农场提供土壤改良工作参考,科研工作任务就完成了。因此试验区特意选择在丘陵红壤地区比较偏远农场,而且是无人畜危害的水库孤岛上。试验布置后,试验基地经常的管理工作,交由试验工按计划执行,科研人员定期来观察,我自己在所里做一些测试工作。我们原以为,这样就可以稳定地完成试验任务了。然而,由于科研人员没有亲自动手,许多经常性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因而2年试验结果基本上是落空的。1962年底,我们学习1961年国家科委《科研14条》,结合总结我们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2年来工作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思想不到位;我们的管理工作没有亲自动手,从根本上说,这不是真心实意为生产服务。国家科委《科研14条》明确地要求科技人员利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在深入生产实际中,结合生产和群众,开展科学研究,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大搞生产性、群众性科学样板。通过学习,同志们认识到我们是应用科学的研究所,研究解决生产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们与生产部门的关系是鱼水关系,生产能上去也是我们的光荣。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关理论问题的探讨;但是,如果对生产存在的问题,无所作为,产业部门也就不需要我们了。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明白,必须下决心抛去过去孤独的研究方法,要坚持深入生产、深入群众。只有这样,在基层开展科学研究,才能较好地为生产服务。但是仍有研究人员,不愿离开实验室和所的试验基地,思想上有顾虑,主要有4怕:一怕试验基点没有测试条件,怕搞不出名堂;二怕农场基点学习条件差,怕荒废学业,业务水平提不高;三怕生活条件艰苦;四怕长期离开小家庭,家庭困难无法解决。后来经过具体分析,我们以为,这里面的确有思想问题,也有实际问题。经过一场辩论,党组织做了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解决科技人员一些实际困难,最后统一了大家的认识,下决心到基点去,以基点为科学研究基地。
如何改良土壤?我们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分析造成目前土壤肥力低的原因,总结前人经验,从而提出胶园土壤改良工作的路线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基础,生物措施为中心,与群众结合,采取综合措施,加速生物循环,提高土壤肥力。
路线方针确定后,到什么地方建点?有人建议到环境较好、土壤肥力较高的农场去,易出成果;但大多数同志认为,最迫切需要我们去的是土壤瘦瘠的农场,我们应该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敢于碰硬,到最有代表性的化州建设农场去建点。建设农场的有利条件是交通方便,有利于我们与大多数农场交流与合作。
当我们向化州建设农场领导说明来意后,场长张忠佐和副场长华贞永同志,立即表示热情的欢迎。张场长说:“只要你们来,我们就欢迎、支持,你们来结合生产搞科研,首先是为我们所用,我们搞生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生产搞上去。实在地说,你们是来为我们服务的,我们怎能不欢迎呢!科研计划以你们为主制订、实施,我们只做些后勤供应和工人的思想工作,科研成果当然是你们为主,我们为副。科研单位没有科研成果就没有存在的可能。这个道理我们懂。”接着,华副场长说:“我完全同意张场长的意见。现在离场部2公里的灰鼠岭1000多亩地,近日开荒,连住的房屋都还没有建。你们在这里可以根据科学设想,建一个美丽、肥沃、高产的胶园吧!”张场长接着又说:“房屋我们可以尽快地建起来,还可在全场挑选有文化的青年工人配合你们工作。”他们一席热情洋溢的话,给我们很大的鼓舞和信心。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张、华两位场领导是高瞻远瞩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的思想作风很值得我们学习。随后,我们把初步拟定的研究计划,请他们审查修改,并请转交到农垦局科技工作会议上讨论、修改,使研究内容、方法较符合生产实际的需要。
1962年春,我们的科技人员来到灰鼠岭,先后参加建设的有庞廷祥(1964年,农垦部指示庞廷祥参加高州黎垌农场部的样板点,因此庞廷祥只能流动式地进行工作)、吕燧生、邱绍先、刘唯行、陈焕新、吴耀国、黄廷昌、李有德、黄祖传。他们来到灰鼠岭建点,农场立即派来11名知识青年,还有一名老厨师。当时这里确是一片荒山秃岭。一切从头开始,白手起家,当时国家出现暂时困难时期,生活、工作条件都比较艰苦,借住于附近无人居住的和化村庞姓的祠堂里。当时萝卜干和豆腐乳是日常膳食的佳肴。炊事员只能上山割草煮饭。农场虽从各方面给予关怀,但也难于解脱困境。后来,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开荒种菜。在当年6月,农场在灰鼠岭建成了200多平方米新房,我们从和化村搬到了新房,这样工作和生活就方便多了。有机肥难于解决,我们就到山塘捞水草,到附近圩镇捡垃圾、牛粪,不分工人、干部日夜苦干,终于把一个荒山秃岭修建成一片整齐的梯田了。也就在这个时候的一个傍晚,出现一场特大的暴雨。新建的梯田面临被冲垮的危险,基点的全体人员黑夜冒着雷雨,奋不顾身地排洪抢险,堵塞崩口,连续苦干了6个小时,终于战胜了天灾,保住了新梯田。
到1963年春,粤西试验站拨出专款,在灰鼠岭建起一栋200平方米的砖瓦房,这样,办公室、学习室和田间试验室也都基本解决了;但每逢春旱就坚持抗旱抢种,雨天就排水护堤不停。经过4年的艰苦劳动,己开垦荒山440亩,种植胶树234亩,基本完成综合措施试验和各项辅助试验的布置,初步实现良种化、梯田化、林网化,建立了胶、林、牧相结合的基地。昔日荒山秃岭已换上绿色的新装,初步建成了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试验基点。
二、 初步成绩和体会
1. 4年来共引进绿肥、覆盖作物、牧草共72种,其中选出适应在丘陵红壤和浅海沉积砖红壤种植的优良绿肥、覆盖、牧草作物11种,总结了绿肥、覆盖、牧草的丰产经验,初步得出种、养途径解决有机肥源的方法。肯定豆科绿肥作物以磷增氮的显著效果,以及提高磷矿粉、钾肥和石灰肥效的方法。通过修筑梯田、种植覆盖作物和设置排蓄系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对防护林树种选择,采取修筑小梯田和施用基肥,我们在瘦瘠土壤上种植建起的木麻黄和台湾相思林带,3年即能起防护作用。通过蹲点研究和不断总结群众经验,初步得出包括防护林、修筑梯田、种植覆盖作物、深翻压青、建立绿肥牧草基地结合养畜、把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使胶、林、牧相结合,从而实现胶园土壤改良的综合措施。
2. 科技人员通过生产基层蹲点,和工人朝夕相处,与工人同劳动,既培养了工农感情,增强了科技人员的群众观点,也锻炼了革命意志;特别是总结了生产中工人们控制绿肥、覆盖作物和橡胶树的种间斗争,修筑梯田保留表土,以及解决绿肥、覆盖作物快速繁殖的经验,使科技人员深刻认识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 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同时,也找出了较系统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比如我们开始进行土壤改良研究的初期,只单纯考虑如何解决有机肥源问题;然而,当我们在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过程中认识到建立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是否适当,都对胶树能否速生高产和土壤肥力的增长还是消退有很大影响时,为了使土壤改良工作更紧密地结合生产的需要,我们便从单项研究改变为综合研究了。
由此可见,4年生产基层蹲点,由于研究人员在深入实际的过程中,能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因而思想水平提高了,业务水平也提高了,研究方法也基本上得到了改进。
4. 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成果应用于生产。改土基点接近农场生产,有利于试验和示范、推广相结合,特别是在建点的第三年开始,附近农场的领导路过建设农场都喜欢来基点看看,并把我们选出的良种带回去推广。他们说:“在改土点长得好的树种和绿肥、牧草,我们就放心用于生产,因为基点的土壤条件比农场的差,而其他条件和农场差不多。”他们还说:“瘦瘠胶园能否种好绿肥、覆盖、牧草,我们开了3天队长会议也决定不下来,而组织他们来参观,思想顾虑就解决了,是改土点给我们解决了思想难题。”我们也从而改变了过去只管试验,不问推广的旧观念,加强了优良绿肥、覆盖、牧草的种苗繁殖。仅1965年就向华南4省50多个农场、人民公社和科研机构提供18种绿肥、覆盖作物、牧草种子1200多公斤,插条1500多公斤。
5. 关心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向农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
在建点的初期,当地农民群众不了解我们改土试验的意义,并因灰鼠岭附近的岩秃山头是他们放牧、割柴草和烧制火烧土的场所,他们担心开垦后会加剧土壤冲刷,损坏农田,并使饲料、肥料来源更困难,因此,强烈反对我们在那里建点。初期试验基点的作物常常被牛吃掉或被拔去当柴草,安装在试验地的气候观察仪也被破坏。对此,我们曾采取强硬的整治手段,但效果并不好,群众关系十分紧张……
场党委十分关心我们的土壤改良工作,为了改进我们的态度和方法,组织我们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作,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关心群众生活,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有责任关心群众生产和生活,应该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协助群众开展科学试验活动,实行和群众结合,建立工农感情。认识提高后,我们首先从关心群众生产和生活着手,帮助生产队抢收水稻,替生活困难的贫下中农理发,当生产队水稻急需追肥而又一时无法筹得资金时,我们凑够70元钱借给他们。我们这样做受到群众赞扬。他们说:改土点的大学生没有架子,像我们农民一样。
其次,我们协助农村开展科学试验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农村试验小组引来水稻良种建立良种繁育田和绿肥、牧草示范田。仅附近和化大队就开垦荒山种植100多亩绿肥。我们还采取图片展览、报告会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宣传土壤改良的重大意义。以前,农民看到我们种绿肥就说:“你们吃饱饭没事做,在这里种这些鬼东西。”现在,懂得了科学道理,又看到改土点原来的荒山秃岭变成满山青绿,连山脚的低产田也变成高产垌,于是他们纷纷向我们要树苗和绿肥、牧草种子。过去群众反对我们搞基点,而现在变成支持我们搞试验。
6. 参加农场样板田工作,使基点工作和农场生产紧密结合
1964年,化州建设农场张场长搞万苗山橡胶速生、高产样板田,我们协助测量、规划,根据不同坡面风速设计防护林网和选种橡胶树品种,绿肥、覆盖、牧草种植规划等。
接着,1965年初,我们走出基点,到建设农场勒垌生产队,参加该队样板田工作,使试验基点和农场生产更紧密地结合。我们一方面坚持土壤改良的长期试验;同时,另一方面深入到农场样板队工人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生产基本情况,并参加队长、技术员、工人三结合领导小组,总结生产经验,巩固和发扬成绩,克服存在问题,重点推广管、养、割相结合先进割胶法,加强割胶技术练兵和白粉病防治,改进施肥方法。由于全队职工的共同努力,当年橡胶获得大幅度增产,平均单株干胶产量达2.26公斤,比1963年增产30%,由单株产量低于全场平均产量,一跃变为高于全场10%。
通过4年来的试验基点和样板田工作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实际,到生产基层现场蹲点,和工农群众一道总结经验,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的正确道路。试验、示范、推广三者紧密结合,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也促进了科学技术工作者思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当然,那时我们也认识到,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尚需继续努力,进一步取得新经验,不断改进试验基点和样板田工作,使之继续不断地提高到新水平。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原副所长)
(原刊载于2009年出版的《山野掘伟业——热作两院天然橡胶科教事业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