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老一代人,最初拓荒和建立基业的地点在广州五山地段内。该处东至华南工学院,西至瘦狗岭,南至广九铁路,原本是无地名的;1955年研究所由广州沙面迁入石牌新址后,开始就以研究所的单位名称来作为地址名称。后来,除了培育楼和化工楼两座研究实验大楼外,又兴建了温室、冷库及众多宿舍,大家对于把单位的地址和单位二者名称混用,觉得不合情理,对一个单位没有它所在地专有地名而深感不便。于是经大家讨论,便给研究所所处的地方,起了个叫“南秀村”的地名,与当时的“越秀公园”、人工建造的“北秀湖”,互相辉映。当时在广东的科研单位并不多,省部级农业类的科研机构只有省农科所和农业部部属热作所两家,我们刚好又分别处在华南工学院的五山大道的两旁。我们所的科研工作、学术活动以及职工的文娱体育生活都搞得不错;研究所当时的乐队还蛮活跃的,经常被省市的大单位请去客串。记得当时梁本恒、唐代明等人为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娱生活,还编印出版了《南秀歌声》,分发给内部职工,并同有关单位广为交流。因而热作所的举足轻重在省里还是能排上位置的。可能正因为这样,我们起的地名很快被政府采纳,1956年正式把研究所所在地命名为“南秀村”。此后,广州的地图上就添加了这个新地名。
研究所当年部分老一代人广州石碑“南秀村”合影
自左至右:关其能(本文作者)、洪福珠、杨兰芬、沈利宗、钟洪枢、钟蕴萍、敖良知、陈世勤、王兆联、张耀宗、蒋雄达、朱贤锦
1958年3月,为了橡胶热作事业的发展,何康所长率领全所教授、员工下迁海南岛儋县境内的一片荒山野岭上;在那里一切生活、工作条件以及社会服务设施都必须从零开始进行建设,并同时筹建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即所谓的“迁所建院”,从而迈上新一轮的创业征途,进行了前无古人的艰苦开拓。两院人又把在儋县的这块原来无名的新址起名为“宝岛新村”。我们起的名同样又很快被政府采纳,由政府正式将两院新址命名为“宝岛新村”。从此,“宝岛新村”作为重要地名出现在国家出版的地图上并载入史册,名扬国内外。1960年2月10日,周恩来总理为我们所院题词“儋州立业 宝岛生根”,按当时环境理解,“宝岛生根”中指的“宝岛”应该是指“宝岛新村”;当然,亦可作泛指“海南岛”理解。
两院人一直以这两起命名事件感到光荣和自豪,因为“南秀村”和“宝岛新村”这两个地名分别蕴涵着两院人前后两个不同阶段创业历程里程碑的意义,其中不乏动人的故事。……只要你愿意听,两院人都会给你娓娓道来。
(原刊载于2009年出版的《山野掘伟业——热作两院天然橡胶科教事业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