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1961年,农垦部向中科院请求支援教师,组织经征求我意见同意后,把我调到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农牧系任教。1962年,学院专业调整,农牧系专业撤销,我被调整到人事处工作。虽曾有其他大学来函对我进行商调,但两院以工作需要为由而不同意调出。就这样,我在两院前后工作了30个年头。任过青年科长、学生科长、学生工作处长、人事处长等职,并长期兼任了知青办副主任、两院团委书记、德育教研室主任和行政监察处长等职。为两院建立学生人事教育管理体系、共青团的教育管理、科技干部定编管理和职称评定、德育教研室的建立与开设大学生德育课等做了大量工作。1990年7月,经海南省委常委研究决定,调我到海南省科协任副主席,协助黄宗道主席工作。至此,我才离开了工作近30年的两院。
因此,我的人生历程中,在两院工作时间最长,认识的人最多,建立的友谊也最深厚。我认为,两院的优势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图1:1982年5月全国部分高校团干工作会议在两院召开时两院与其他院校代表合影
图2:1987年2月国家教委在两院召开全国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经验交流
一、两院的学科是海南唯一能代表海南和中国的重要学科
这是由两院独具的热带作物学科特色决定的。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科学文化被轻视的年代,全国很多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都下马了,但广东省仍保留我们的热带作物学院,并把它作为第一批恢复招生的高等院校。海南建省后,海南省领导对两院学科重要性也十分清楚,很多领导都认为:海南能代表国家的学科只有两院的学科,其他单位的学科在全国充其量只够二、三流水平。因此,回首往事,我们要加深对自已从事的热带作物事业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认识,树立信心,敢于为自已的事业去创新,去拼搏,使自已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两院具有“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刻苦钻研、无私奉献,勤学好业、尊师爱友,遵纪守法、又红又专”的优良校风
这是两院师生员工遵照周总理“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光辉题词的教导,长期扎根海南橡胶等热带作物生产第一线,培养起来的传统作风。这一优良校风,有力维护了两院良好人际关系和教学科研秩序,保证了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和优秀人才的培养,是两院的无价之宝。两院师生员工应该加倍珍惜。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两院长期保持了良好校风,毕业生多年都能100%服从国家分配。
1982年5月,团中央考察了两院的青年、共青团和大学生情况后,在两院召开了全国部分高校团干工作会议。会上,我代表两院团委,作了《坚持集体主义原则,造就一代新人》的发言。1983年11月,农牧渔业部转发了两院毕业生分配工作总结。1985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交流了两院的《当代大学生特点初探》论文。1987年2月,经国家教委考察,在两院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思想教育经验交流会,会上我代表两院作了《加强思想教育,搞好毕业分配》的发言,全面介绍了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多年毕业生思想教育和毕业生100%服从分配的经验体会。
1990年初,海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志民到两院考察时,我向他汇报了两院师生的基本情况,并陪他晚上到教学楼、研究楼、图书馆、学生自修的课室和宿舍走了一圈。他看到两院晚上各处都灯火通明,老师和研究人员都在埋头工作与学习,学生在图书馆和课室专心自习,感慨地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里的高等学校已经看不到这样好的学习风气了!”
三、保持和发扬两院优良传统
两院的优良传统,是在特定环境下,王震同志和两院领导以身作则带领全体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领导身先士卒,工作深入细致
建院初期,王震同志曾多次深入两院,有时还参加两院的开荒劳动。两院领导不但参加院里的开荒、打井、兴修水利等的会战劳动,还利用节假日深入教师、学生宿舍,学生饭堂去探望和慰问师生员工。很长一段时间,郑克临副院长和吴修一副院长带领学生工作处、共青团等部门领导和各系的政治辅导员住在学生宿舍、吃在学生饭堂,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及时了解、问题得到及时解答、困难得到及时解决、意见得到及时反映、缺点得到及时纠正,使学校与学生之间始终处于相互沟通和相互信任的状态,使一些容易触发的事件和容易扩大的矛盾得到及时的处理和妥善的解决。1985年“九一八” 纪念日以后,学生会和部分学生收到外地学生闹事要求声援的来信,一些人主张搞集会游行,召开自由演讲会来声援,学生会向学校报告了这一情况。学校研究决定,为了不影响学习和打乱学校的教学计划,学校不开全校性大型集会,只召开各系党员和学生会骨干座谈会,把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到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发展经济和振兴中华的轨道上来。在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五十周年活动中,学校召开了大型纪念座谈会,学生会举办了全校学生火炬接力比赛。至此,举行自由演讲会声援外地学生闹事的主张再没人提起。
1986年3月,栽培系学生苏有旺在水库游泳时溺水,全校会游泳的学生自动组织了抢救打捞队,在郑克临副院长的亲自带领下冒着寒风细雨,在水库打捞了两个昼夜。郑副院长不仅亲自下水组织打捞工作,而且在尸体上岸后亲自为该学生抬棺材,充分体现了两院领导遇困难身先士卒、爱学生胜过爱亲人的高贵品德。
2. 加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反复进行爱国主义和事业前途教育
我院新生中,志愿学热带作物的人数还不到新生总数的10%,而学生毕业后95%要到边疆农场和农村去工作。根据这一特殊情况,我院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外和形势任务教育外,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情况,反复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事业前途教育。一年级着重教育学生明确大学的教育方针与任务,热带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学的学习特点,以及遵守学生守则、培养良好的校风、班风、个人作风的重要性。二年级着重进行学好专业基础课的教育,红与专的教育和树立共产主义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三年级着重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提高学术水平教育,系统提高学生的人生观、恋爱观与审美观。四年级着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搞好毕业设计研究、写好毕业论文的教育,使学生为毕业后搞科研和当农场技术员做好思想准备,教育学生处理好个人志愿与国家需要的关系,发扬我院学生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的优良传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人民。通过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系统的教育培养,我院学生逐步转变了轻视农业的思想,实现由不愿学农到安心学习、立志献身热作事业的思想转变。植保系学生李莉(领导干部子女),入学时不带行李和粮食户口关系,准备到学校看看后再作打算。到校后,她了解到学校远离城镇,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毕业分配的去向是多数人都要到边疆农场和农村工作,于是,就连续3次打报告申请退学。后来经过院系领导的反复谈话和通过听《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热作事业在国内外的地位、前途和发展远景》等报告和一系列参观、座谈活动,思想才逐步稳定下来;然而,就是这个李莉,在我院的耐心教育和事业的感召下,二年级就开始爱上了自已所学的专业,成了全校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干”。毕业时她不回昆明,要求留校工作,决心把毕生力量献给祖国的热作事业。
3.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建立团结友爱的温暖集体,把热爱集体、热爱事业和献身事业的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多年来,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首先,招生时,我们把新生分片集中起来,由到当地招生的老师带回学校。这样做,既减轻了学生家长送孩子上学的经济负担,又培养了学生一路上相互帮助与相互关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其次,到校后,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对新生开展一系列的关心帮教活动,除帮新生提行李、找房间、带参观外,还组织帮教小组对新生的班、团干部对口进行培训,帮助新生开好第一次班会、过好第一次组织生活、组织好第一次的早操与课外活动,使新生的生活、学习迅速步入正轨。再次,节假日,院系领导和老师深入学生宿舍看望学生,大年三十领导师生一起吃年饭,中秋各系师生一道开赏月晚会,元旦、“五四”、国庆、“一二九”学院组织游园、座谈、联欢、演讲比赛等活动,从而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树立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形成自觉维护集体、关心事业的高尚品德。长期来,我院学生利用节假日帮助老师拾柴、搬家、盖草房,替幼儿园劈柴,帮工人、农民理发,为商业区、露天剧场、旱冰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打扫卫生。为延长学习时间,植保系团总支从1979年5月起,就义务管理图书馆的自修室,减轻了图书馆人手不足的困难。现在,这些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行为,已经成为我院学生的自觉行动。
栽培七九(二)班云南籍学生陈憨生病住院期间,院系领导多次到云南进行探望,将补助金和慰问品送到病房,节假日班上同学录下热情洋溢的话给他寄去以安慰和鼓励,使他及时知道班上的点滴进步与变化。当陈憨得知他所在班被学院评为“先进班集体”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热泪,立即写信向全班表示祝贺,说:“当我病情发展到生命与死亡搏斗的时刻,我感受到了集体的伟大,当集体的一员离开自已的集体时,就好比孤雁在天上无目的地盘旋……可我不是孤雁,我同样在雁群中飞行,这雁群就是我可爱的班集体。”在病情恶化弥留之际,他嘴里仍然喃喃地呼唤着班上同学的名字;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他怀念集体,关心事业,希望加入共青团,要求家人在他死后一定要将部分骨灰寄回学院,他嘱咐父母说:“叫同学将它撒在离教室最近的胶园里,让我伴随同学们,亲眼看着橡胶树和同学们茁壮成长。”陈憨关心集体、热爱事业的崇高思想,激励和鼓舞着同学们,在他病逝后不久,学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和骨灰撒播仪式,表彰了他的崇高思想品德,追认他为共青团员,使师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4. 培养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毕业分配时大放异彩
根据我院地处农村,学生毕业后主要分配在农场农村工作的特点,我们利用参观、实习、搞科研、下农场、去农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机会,不断对学生进行怎样正确对待困难和艰苦的思想教育。如:到农场实习时,我们请农场工人、领导和技术员作“农场如何艰苦创业,农场的发展远景”的报告;专家出国考察回来,我们请他向学生介绍不畏艰险深入南美原始森林,考察野生橡胶资源的经过;平时,我们把缝纫机、理发工具发到系里班里,让学生自已理发和缝补衣服,要求学生自已打扫宿舍楼道、厕所。通过上述教育,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加深了对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认识,逐步从怕艰苦图安逸的思想状态中解放出来,形成个人利益服从国家、事业利益的坚实基础。由于我院毕业生对于毕业分配什么表现是高尚的,什么表现是耻辱的,有着清醒认识,因而填报毕业分配志愿时,能冷静合理地处理问题,争着到艰苦的地方和单位去工作,已成为多年毕业分配的普遍现象。党员学生干部孔宪章,在校时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毕业时学校想让他留校,乌石农场来信希望他毕业后能回场工作,经过认真考虑,他选择了后者。这时一些抱着世俗偏见的人讥笑他,说:“别人想跳出农场都没机会,你有机会离开农场还要钻回去,真傻!”孔宪章坚定地回答说:“祖国人民在期待我,乌石农场培养抚育过我,我是学热作植保专业的,乌石农场缺植保专业人才,我没有理由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回乌石农场工作!”就这样,他放弃了留校,回到了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琼中县乌石农场,重新担任了生产第一线的植保技术员工作。由于他忘我工作,大胆创新,成绩显著,回乌石农场工作2年后,就破格提拔为场长。
我院毕业生毕业时以基层为荣,以艰苦为乐,3个志愿都填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的人很多,分配时,把困难留给自已,把方便让给别人的事,也时有发生。植保七七班学生黄松秋,是汕头农村家有4个孩子的青年。当年分配汕头只有1个计划,在人多计划少的情况下,系里本想安排他回汕头农垦工作。但在汕头学生集中讨论后,他了解到其他汕头学生也有实际困难时,就主动让出了这个唯一的汕头名额,申请到海南西华农场工作,使分配工作顺利开展。
5. 发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
在两院,学生的团结友爱、关心集体、无条件服从国家分配的表现,受到了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农业部、海南省委的一致肯定。此外,教职员工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也很突出。我在两院工作期间,从1975年到1984年身兼学生工作处、两院团委的领导工作,学生工作处只有陈同卿、团委只有周毅梅(周调走后曾绿茵接)两个专职人员。学生的思想教育、招生分配、评助学金、评“三好”,团委的教育、发展团员,召开团代会等工作,都靠各系党总支、团总支和政治辅导员的大力支持、无私奉献来完成。1981年,钟双华书记决定在学生工作处再增加开设德育课的任务,从建立德育教研室、编写教学大纲到开设德育课,都要学生工作处负责。这门课每学年,连讲课、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组织考试、出题、改卷、评分等教学环节一共二百四十多学时,在没有一个专职教师的情况下,我们发挥各级领导、各部门、各系教师的积极性,顺利地完成了从组织到开课的各项任务。从1983—1984学年,给学生上过德育课的领导、干部和老师就有黄宗道、钟双华、项斯桂、林亚珉、潘衍庆、胡耀华、华子奇、郑学勤、刘松泉、王荣海、王超汉、粱炳鸿、林辉奉、刘乃见、黄文正、伍颜贞、吴井光、吕烈灼、朱名宏、龚劳、吴华昌、肖伟明等二十多人。没有大家的团结协作和各部门的无私奉献,不论学生工作处、团委,还是德育教研室,都是根本无法完成组织交给自已的任务的,工作也不可能受到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农业部和海南省委的肯定和赞扬。
1987年,我到人事处工作不久,两院胶片厂工人蔡宝森批准单程去香港继承祖父财产,去香港只有3天,他就告辞了祖父,从香港回到了两院。我问他:“为什么人家偷渡都要去香港,而你批准去香港3天就跑回来了?”他回答很简单也很直接,说:“香港乱糟糟的,有什么好;在两院胶片厂,大家互相合得来,生活才愉快。”在他的心目中,两院团结友爱的温暖集体,比香港祖父的遗产更加重要。
我的一点希望
两院的优良传统很多,出的科研成果也不少,但作为在两院工作了近30年的“老两院”,我衷心地希望两院继续超越自我,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出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开发更多像椰子汁那样的热作拳头产品,使两院真正成为海南发展经济的依靠和支柱。另外,我也希望两院继续深化改革,注意解决资金分散、战线过长的老问题,因为资金过于分散,就不容易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出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拳头产品,容易错过海南发展的大好时机,辜负海南人民对两院的厚望。
以上材料,只是我个人结合自已在两院工作时体会的一点拙见,不对之处,请指正。
(原刊载于2009年出版的《山野掘伟业——热作两院天然橡胶科教事业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