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院辉煌成就
全国解放后,建国之初,恢复国民经济,百业待兴。为了发展我国工农业生产,特别是满足国防建设需要,彻底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在我国华南地区建立橡胶生产基地,在海南等地区组建了数以百计的国营橡胶垦殖农场。大批转业退伍军人、归国华侨、民工和各地干部、知识分子、城镇知青,相继投身到以种植橡胶为主的国营农场的建设中。
20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生产的快速发展,解决橡胶等热带作物生产中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问题和有计划地培养高素质的生产技术干部,中央先后决定组建橡胶热带作物科研机构和热带作物高等学府-一这就是发展到现在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简称两院)。
1965年春何康院长与回院休假的四清工作队员合影(在研究大楼广场草坪上)
前排自左至右:李玉有、邓慧光、何康、杜文义、陈厚旺
后排自左至右:王树琪、韩庆光、杨四海、郭成健
在热带作物生产中心建立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伟大的创举。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两院人——广大科教人员和职工,在中央领导和各级各界人士的关怀鼓舞下,牢记周恩来总理“儋州立业 宝岛生根”的光辉题词,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全身心地融入橡胶热作事业。周恩来总理的光辉题词,坚定了科教人员和全体职工克服困难,扎根基地的意志,以及献身热作事业、为国争光的信念。“儋州立业 宝岛生根”是一棵精神大树,根植于两院人为之奋斗的宝岛热土,根深叶茂,展现出了开拓者的时代风采。
两院人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坚强的革命意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开山劈岭,盖房修路,开荒造田,建设试验基地,完善设施,把昔日野兽出没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今日一片欣欣向荣的宝岛新村——虽然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但两院人建设了成自成体系、社会功能基本齐全的中国唯一的热作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海南岛一颗璀璨的明珠。
“宝剑锋从磨砺出,科教成果血泪凝”。两院广大科教职工几十年如一日忘我拼搏、辛勤劳动,谱写了一曲艰苦奋斗的凯歌,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探索创造了在农村条件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坚持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新经验。研究解决了一系列橡胶热带作物种植、加工难题,同时,与农垦生产部门一起,创造性地研究、总结出中国特色的橡胶树栽培的技术体系,其中有些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创造了突破北纬17度, 在热带北缘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的奇迹,使中国成为世界天然橡胶的主产国之一。培养造就了成千上万的新型科教人才,遍及华南、华东和云贵地区各省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成为橡胶热带作物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了一批驰名的专家,还有像陈章良那样具有国际影响的卓越科学家。因此,两院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赞誉。两院人用自己的行动,在祖国的南疆竖起了一座新时代的丰碑,记载了他们为发展新中国橡胶热带作物事业而建立的不朽功勋。他们不愧是新时代的英雄儿女,将永远鼓舞着人们改革创新,艰苦努力,奋发前进。
二、两院主要创建者何康二三事
两院有今日辉煌,离不开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职工的艰苦奋斗。他们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勇于攀登科学高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了祖国的橡胶热作事业。何康同志是两院的主要创建者。人们提起两院就会想起何康。何康同志是一位好领导。他勇于创新,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团结同志,勤奋好学、知识渊博,胸怀坦荡、虚怀若谷,举止文雅、和蔼待人。他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以身作则,模范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在贯彻周总理光辉题词的实践中,他提出了“凡有热作处,皆有宝岛人”的构想。他孜孜不倦工作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科研、教学人员,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为热作事业的发展和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同何康同志的接触中,有几件事让我终生难忘——
1964年全国第一批“四清”,两院按规定抽调了几十名院、处、科级干部和科研教学人员去农村参加“四清”运动。工作队在澄迈县集中四查中,暴露了两院的一些问题。何康、吴修一等领导同志去看望工作队员。听取汇报后,他提出两院在不影响科研教学的前提下开展小“四清”,征求大家意见,我们都谈了看法。何康同志回院后作了动员部署,对当时两院纯洁队伍,调动广大干部和科教人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工作队员春节放假回院,何康同志主动找我们了解“四清”工作情况。当他知道我是西北人,第一次来海南工作时,便鼓励我要闯与当地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一关,并盘膝而坐和我们一起在研究大楼前广场草坪上合影留念。我至今还保留着这张珍贵的照片(见图)。他深入了解农村情况后,决定派大学生下农村结合教学清账,参加锻炼;并无偿为农村提供橡胶和水果种苗,帮助农民致富,如给我所在的促进大队就运去了2车种苗。农民兄弟都非常感激两院。我们组织基干民兵开垦荒地,办起了大队农场。
然而,“文革”中,何康同志却受尽了摧残和折磨。1968年我为被责令停职反省,有一段时间,造反派把我和何康关在一起吃、住——同住在一个大房间,睡通铺——集中劳动,接受批判,交待问题。我目睹造反派对何康监管很严,不让他与别人说话,往来出入都要报告。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为了避免造反派怀疑,他很少说话;除了劳动、写交代材料、参加批斗会,一有时间就阅读《毛泽东选集》。据说,他把《毛选》和部分马列著作都通读了一遍,有的内容还作了精读,并写了厚厚的读书笔记。
“文革”中,1968年温健教授被迫害而跳楼自杀,大家都很悲痛,然而无法倾诉。我和温健是邻居,更是十分怀念这位温和可亲的老教授。何康同志被安排去参加安葬他的遗体的活动。我发现,当时他的心情非常沉重,……深虑着两院到何时才能停止这场浩劫。
1975年,我在岭头茶场担任党委书记。全国茶叶丰收经验交流会在岭头茶场召开,时任广东省农垦总局副局长的何康同志亲临会议。他还是当年那股子热劲,亲切如故,欢快长谈。他听取我和场长等领导人汇报后,便到茶叶科学研究所、茶叶加工厂、生产队等实地调查了解情况;晚上不休息,而阅读有关资料,还看一些外文资料;在会上,他对茶叶生产发展、茶场兼种橡胶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全国各地代表听了他的讲话都赞不绝口,很受教育。这次见面后,由于工作关系,我就再没有见到何康同志了,但对他常常想念……
三、两院困难时刻见真情
宝岛新村人长期以来保持和发扬了团结和谐、勤俭朴实、亲如一家的优良传统。明心情、通人情、重感情、困难时刻见真情的一些往事,令我终生难忘和眷恋。
我1964年8月奉农垦部调令到两院政治部任组织处长。到两院的第二天,组织就决定安排我参加澄迈县第一批“四清”工作。当时我刚到两院,这里的东西南北都还摸不清,工作怎么开展、家住在哪里,等等,都未安排,可院领导就找我谈话,说:“院里原定参加“四清”的处长病了,不能去参加“四清”了;经请示,海南区党委不同意减员。因此,必须补缺。按条件,你符合“四清”工作要求,所以党委决定派你去参加“四清”工作。你刚来,虽然一切都没有安排,但请你放心!我们会负责帮你爱人把家安排好。”当我服从组织决定下澄迈农村参加“四清”工作后,果然,两院领导及有关部门和我爱人工作单位附中的领导对我家都十分关心,帮助安排住房、搬行李、办理几个孩子入学入托等各项手续……一切问题都主动地给予解决了。我家里人非常满意!非常愉快!我在澄迈得知这个情况后,也很高兴!初次感受到了两院大家庭的温暖。
1972年8月,我已离开两院,调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6师13团(即琼中县岭头茶场)。因岳母病重,我爱人林美珍仍然留在两院附中工作,以便照顾老人。在历时三年多的时间里,她得到两院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和附中领导同事的很好关照。特别是岳母病逝时,两院领导带领机关部门陈作豪等同志和附中陈刚、屈扬、林禾生等老师帮助料理后事,亲切慰问,情意深长。……我们虽然调离海南多年了,但两院那种不分院长、书记、教授、研究员还是普通教职工或试验农场工人,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和睦融洽、没有拘束、宽容体贴、热情友爱的一件件往事常在我脑海中回荡。
四、我们怀念两院,两院没有忘记我们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几次回两院探望参观,我的几个孩子也多次回院附中参加校友会。我们看到两院的巨大变化发展,无不欢欣鼓舞,两院的战友情、同志爱,永远记心头,难以用语言表达。最令我感动而难忘的是两院组织在30年、40年校庆时还给我们寄来纪念品!——没有忘记我们。1990年我们回两院时,雷斌、林秀兰两同志在橡胶木加工厂工作,他们把刚生产的折叠橡胶木椅送给我一对。两院的科研人员把橡胶木由柴变成了“宝”,这也是一个“飞跃”啊!我很高兴,把它带回陕西作为永久“纪念”。不少同志称赞两院是我的第二个“老家”。两院的优良风气一直感染着我们在两院工作过的同志。
愿两院的好作风代代相传!愿两院的明天更加美好!
(原刊载于2009年出版的《山野掘伟业——热作两院天然橡胶科教事业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