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与60年代之交,我从千里冰封的北大荒,调往丽日南天的海南岛,进入全国唯一的天然橡胶等热带作物科研教学机构——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研究所隶属农垦部,1958年从广州迁往海南岛儋县宝岛新村,并创办了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生产基地办科研、办大学,可能是全国的首创吧。
一点永恒的记忆:1960年2月9日(三年困难时期),敬爱的周总理到两院视察,我有幸亲睹了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当时,在会客室里,周总理一手轻轻拈着两院自制的木薯饼,站立着和大家谈笑风生……此情此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1963年,为庆祝迁所建院5周年,我曾经将周总理的题词——“儋州立业 宝岛生根”,刻就两方印章(见图)作为礼品,献给庆祝迁所建院5周年暨两院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图片根据档案馆提供的原作复印件照片制作——编者注)
20世纪50与60年代之交,我从千里冰封的北大荒,调往丽日南天的海南岛,进入全国唯一的天然橡胶等热带作物科研教学机构——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研究所隶属农垦部,1958年从广州迁往海南岛儋县宝岛新村,并创办了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生产基地办科研、办大学,可能是全国的首创吧。
1964年,中央决定以高产为目标,在全国办十大农业样板田,推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一条龙为当前生产服务。海南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定为十大样板之一。我当时在橡胶系任党支部书记,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科研中去,我也上了样板田。
石屋大队
在正式开展海南橡胶样板田活动的前夕,研究院就办了一个小型样板田——为石屋大队改造低产实生树幼龄胶园,推广优良无性系。
石屋大队距离研究院约20多公里。在三年困难时期,石屋大队党支部领导群众开荒生产,多种经营,取得了显著成绩,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队。但是,大队原有一些解放前的老胶园,由于没有得到科学技术的指导,在三年困难时期新植胶园种的却都是低产的实生树。
本着科技为当前生产服务的精神,研究院指派我和橡胶系育种组的曾宪松、袁燮辉等几位研究实习员前往石屋大队,帮助其改造低产实生树胶园。采用方法是大田芽接,即在幼龄胶树基茎干部接上优良无性系橡胶树芽片,芽片生长后锯掉树干,便可得到该无性系橡胶树了。我们住在大队部,白天上山头搞芽接,晚上走访社员家庭,还请大队党支部书记胡松给我们讲述率领群众战胜三年困难的事迹,上了一堂生动的群众教育课。
经过近一个多月的工作,研究院无偿提供芽条,在石屋大队3个山头的幼龄实生树胶园都芽接上了从国外引进并经过适应性试验的优良橡胶树无性系PB86;同时,还为该大队建立了增殖苗圃,培养了芽接工。这样,他们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完成改造其他低产实生树幼龄胶园的任务;而且,再建新植胶园时也就不会还种低产实生树了。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
西庆农场
1964年6月,开展样板田活动的工作正式启动。按计划,在儋县办样板田,以西庆农场为中心,带动该县其他8个橡胶农场。这个布局是现实而合理的。因为儋县植胶的自然环境条件比海南岛其他一些植胶区相对优越,具有最大连片的胶园,而且天然橡胶专门研究机构——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就设在其中,所以该县正是能有利于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办好样板田的地点。
研究院担负着样板田实际操作者的角色。首先,在已有科研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公斤三公分"的目标。幼龄胶树年增粗三公分,定植5年达到开割标准,还不太难,而实生树单株年产干胶两公斤可不容易。
样板田上的一系列课题都是当前生产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这些课题的分工是:梅庆超等在大星队研究割胶;何君美等在新村队研究胶园营养;王佩珍等在先锋队做防雨水冲胶的试验;周裕芳等在八一队搞化学药剂灭茅。特别要强调的是,灭茅并在胶树行间建立豆科植物覆盖这两项管理措施,对于实现“三公分"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橡胶系主任黄宗道负责总领样板田工作。我当时驻在新村队,也常到其他队看望同志,了解了解情况,结合实际做思想政治工作。
向群众学习,总结生产经验,是办样板田的一个重要课题。黄宗道主任亲自总结了青年胶工邓尧的割胶经验,提出了管、养、割相结合的概念及保持稳产高产的相应措施和方法。
此外,还部署了创造队等几个试验点,并派遣科技干部驻西培农场和西流农场观察联系。
办西庆橡胶样板田不但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而且端正了科研思想路线,增强了知识分子的工农感情。
我受命撰写了《样板田一年半来的收获》一文,刊载在1965年《热带作物杂志》试刊上。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样板田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在木排队
1966年初,我转移到西流农场木排队蹲点。这个队的科技小组主要是调查胶园的生产情况。胶园里有一种蠕虫蛞蝓,爱吃胶乳,是影响产量的一个因素。我在跟随胶工割胶时观察到蛞蝓吃饱了胶乳后,就沿着树身爬到树头,然后躲在落叶底下休息。我想:如果在胶树茎基部附近创造一个荫蔽的环境,诱使蛞蝓聚集到一起,便易于杀灭;胶工随身携带的氨水,就是杀灭蛞蝓的好药物。于是,我进行这样的试验:在靠近橡胶树头地面挖一小浅坑,坑里盖上树叶,果然,吃饱胶乳的蛞蝓都爬下来躲到坑里去了;往坑里洒上一点氨水后,里面的蛞蝓就全被杀死了。这个简单易行的杀灭蛞蝓方法,后来被写入何康、黄宗道主编的《热带北缘橡胶树栽培》一书(1987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323页)中。
从1964年初为石屋大队改造低产幼龄实生树胶园算起,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研究院投入力量办橡胶样板田,为期约两年多,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可惜的是,办样板田活动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冲击而终结了。这一段历史一方面表明,研究院坚决执行党的科技路线方针,践行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同时,另一方面还表明,研究院积极办样板田,是与其从大城市迁往生产基地的初衷一以贯之的。
(原刊载于2009年出版的《山野掘伟业——热作两院天然橡胶科教事业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