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11日,中国科协副主席、农业部原部长何康到我院视察,并与院领导座谈
左起:何康、梅同现、余让水、梁荫东(本文作者)
何康原藉福建闽侯。他的父亲何遂是有名的儒将,工诗善画,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拥护国共合作。抗战初即与我党中央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建立了联系。母亲为留日生。抗战时期,中学读书期间,何康积极参加农村矿山巡回文艺演出、经常撰写诗文宣传抗日救亡,并积极参加抗日募捐等活动。16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何康的两个哥哥也在抗战初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派回国统区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曾与何康组成兄弟3人的党小组直接与叶剑英联系。1941年皖南事变后,经董必武同意,何康于1943年进入广西大学就读,先学经济,后改学农艺专业。1946年大学毕业后,即到南京与董必武接上关系。后调上海,在中共上海局刘晓、刘长胜等同志直接领导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任上海军管会农林处长。建国初期,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1952年调中央林垦部任特种林业司司长。1957—1978年,先后任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后改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简称热作两院),所长,所长、院长和党委书记,两院院长和党委书记,两院党的核心小组和领导小组组长。1978年调中央,先后任农林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国家农委副主任,农牧渔业部部长、农业部部长兼国家计委副主任,党的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人大常委会委员。兼任过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名誉会长。1993年荣获世界粮食奖,是我国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人。他长期从事农业科研、教育、生产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我国农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橡胶热作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从1952年至1978年,除“文革”一段时期(1967—1970年),何康专门从事橡胶热作事业领导工作23年。其间,1957至1978年,除 “文革”一段时期(1967—1973年),何康有14 年在两院主持工作,也是两院艰苦创业的关键时期,何康在这一时期开拓了我国橡胶热带作物科技事业和开创了我国高教事业,将两院初步办成我国橡胶热带作物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因此,回顾两院艰苦奋斗的历程,论述有关两院的发展和成就、两院的优良传统、两院特色的体制、两院在我国橡胶热带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都不能不和何康紧密联系在一起,所有这一切无不渗透着何康的智慧和心血。
一、胸怀大志,毅然下到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决心开拓我国橡胶热带作物科技事业
何康调到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之前,尚有其他2种条件优越的工作供他选择——一是去我国驻印尼大使馆任科技参赞;二是到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任副主任。但是,此时当过特种林业司司长和热带作物司司长,为发展天然橡胶热带作物有丰富的华南垦殖组织领导阅历和对天然橡胶热带作物已有深入学术研究的何康,胸怀着发展祖国橡胶热作事业的远大理想和宏伟蓝图,放弃了这2个工作条件优越的单位,却毅然选择了能实现其理想志向的热作所,以干一番大事业。而这时的热作所在经历了科研任务和领导体制的几度调整后,正面临着新的大转折征程——农垦部王震部长为使科学研究更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已决定将研究所由广州全部迁往海南岛农村橡胶生产中心。当然,经历了长期艰险革命斗争锻炼和考验的何康勇敢而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艰巨任务。
研究所1954年3月正式成立于广州。1952年底,原国家林垦部根据中央发展天然橡胶的需要,决定以原广西桐油研究所、重庆工业试验所橡胶组的人员和设备为基础,并从有关科教单位抽调一批专家和分配应届毕业生组建研究所。1953年成立了建所筹备委员会,起名特种林业研究所。1954年3月1日正式成立后定名华南热带林业研究所,为的是不对外公开我国天然橡胶研究,作为保密单位,隶属华南垦殖局领导。由华南垦殖局李嘉人副局长兼任所长,副所长有乐天宇、彭光钦、林西。研究所的任务是研究天然橡胶生产中栽培和加工的科学技术问题。在筹备期间,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的那大试验站划给了研究所,成为研究所的海南试验站,随后又在广东徐闻建立徐闻试验站,在广西龙州建立龙州试验站。从大陆各地来到研究所的人员包括专家,在此之前都从未见过橡胶树。筹备期间就组织他们到粤西、合浦(当时属广西)和海南对垦区环境、老胶园进行考察,既是了解垦区环境和生产情况,也是认识和熟悉橡胶树,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了研究。由于所址在广州,远离研究对象,研究工作每年靠科研人员出差到千里外的海南、粤西的生产农场去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工作的开展。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天然橡胶研究工作的探索阶段;其间,天然橡胶事业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知道,当时的国际形势——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即对我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并于1951年春对我国施行橡胶封锁。为了反封锁反禁运,1951年中苏双方曾协议过合作发展橡胶,即苏方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换取橡胶开割后每年获得成品胶的回报,苏方的投入,以中方提供的橡胶相抵。1952年9月,我国同苏联正式签订了《中苏关于橡胶技术合作协议》。因此,植胶大发展初期,曾向苏联贷款,购买了苏联的开垦森林土地的拖拉机、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等物资,苏联还派出了专家,帮助我国在华南地区建立天然橡胶基地。由于任务紧迫和缺乏经验,当时提出了“先大陆后海南,先草原后森林,先平原后丘陵”的植胶方针。计划1952年至1957年,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5省区,以最快速度种植800万亩橡胶,其中广东、广西两省,应于1954年完成400万亩,以争取10年后,在大陆每年可达产胶10万吨的目标。然而,到1953年6月,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形势已有所缓和,中、朝、美签署了停战协议;同时,我国和锡兰(斯里兰卡)签订了橡胶贸易合同,可从锡兰进口橡胶,从而打破了西方对我国封锁禁运橡胶的政策;斯大林逝世后,1957年,苏联政府单方面中止了合作协议,后续资金、物资供应就中断了,并撤走了专家;第一批大发展种植的橡胶因受风寒为害,遭到严重挫折。因此,中央调整了橡胶发展的速度、规模和种植方针。将植胶计划的面积做了压缩。提出了“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改善经营,降低成本,巩固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从单一种植橡胶调整为“以橡胶为主,农林牧结合,实行多种经营”。1954年,从植胶失败中吸取教训,中央决定发展重点从大陆移到海南,并总结出了植胶必须“依山靠林”四字真理。领导体制也有了变更,1954年,研究所随同华南垦殖局从林业部划归农业部领导,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广西垦殖分局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华南垦殖局系统党的工作交给地方(广东省)领导。由于这一系列的变化,广东省曾有意将研究所合并到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党政工作人员已开始调出。1955年11月,全国农业科研工作会上讨论热带资源问题,要求研究所以橡胶为主,同时大力开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研究,并把服务范围从华南扩大到西南热带、南亚热带地区。1956年中央成立了农垦部,华南垦殖局和研究所都从农业部划归农垦部领导。而且将研究所从华南垦殖局领导转为直属农垦部,改名为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垦部要求研究所下迁到海南热带作物生产中心,结合生产开展研究。广东省也改变初衷,要求研究所下迁海南。
何康到任前,从热林司调了几名高中级科技人员(如许成文、肖敏源、肖敬平、孔德骞、郑学勤等)到研究所工作,加强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到任之后,根据农垦部特别是王震部长的指示精神,为建立以两院中心的中国热带作物科研体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一)加强试验站领导力量,扩大试验基地
抽调了一批科研骨干下到海南和徐闻试验站,刘松泉到海南站任站长,庞廷祥到徐闻站任副站长。派田之宾、温健等到海南万宁筹建兴隆试验站,开展胡椒、咖啡、可可等到热带作物的研究和引种。在海南农垦局的支持下,从西庆农场划进两个生产队,扩大海南站的试验基地和规模;在粤西农垦局的支持下,将徐闻站从徐闻迁到湛江湖光岩,并由湖光农场划出土地,建立了约470公顷的试验基地,改名为粤西试验站。将广西龙州试验站划交广西农垦局。
(二)坚决贯彻中央农垦部将研究所搬迁到海南橡胶生产基地的决定
研究所在1954年成立时,对所址曾有过讨论。由于专家们,包括帮助筹建研究所的苏联专家都认为,科研机构离不开现代化水电设施、交通信息,最后选定建在广州石牌。作为以热带作物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机构,远离热带作物,试验工作确有很多不便。同当时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的要求也不适应。1957年10月王震部长赴日本考察途经广州时,又召集专家们座谈,动员下迁。所以研究所的搬迁已势在必行。经过多方工作,在整风反右运动后期,即1958年初,何康同志派出陆行正、缪希法、朱荣耀到海南进行所址勘察。对选址有过几种提议——有的主张将华农海南分院与研究所分开,有的地方政府有关领导主张建在海口,有的建议放在那大……经多方论证比较,选定在那大西距县城1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