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前身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后所改为院,现简称“两院”)自1958年迁所建院以来,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已经成为我国独特的、唯一的热作农业最高学府和全国唯一的热作科研中心。它高楼林立,设有计算机中心、测试中心、生物工程中心,装备有一批高级精密仪器,还有近五万亩的实验农场——科研、生产、生活基地,中学、小学、幼儿园、医院、商店、农贸市场以及供水、供电设施等一整套教学科研体系和社会服务系统。几十年来,两院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科研、教学、生产的专门技术人才,取得了多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热带作物科学领域的空白,为发展我国的橡胶及热带经济作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我们告别昨天,满怀信心迎接明天的时候,回顾已走过的路程,对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坚定继续奋斗的决心,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1958年7月,我受中共海南区党委的委派,来到儋县宝岛新村参加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的筹建工作。在此之前,我在儋县负责工作时,曾多次来到这一带指挥沙河水库的建设。尽管如此,乍到“两院”,仍然感到是那样陌生,因为这是个新组建的单位,一切须从零开始。记得刚来时,一应的生活设施均未具备,住的是在建的茅草房,吃水要到附近的河边去挑,整个“两院”的基建工程还在规划,仅仅现出雏形,一大片蛮荒之地在等待开发。面对这一切,我深感作为一个党务工作者身负责任的重大。
当年8月份,第一批新生来到这里。这些学生,大多数来自内地城市,有的还是来自港、澳地区,在家时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没吃过什么苦,事先对大学生活都有一个美好的瞳憬。来到这里后,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木架打的通铺,吃的是缺少油水的蔬莱。不少同学竟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甚至有一些同学还哭了鼻子,准备打点铺盖回家。为了稳定学生情绪,党委抓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讲革命斗争历史以及橡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现状,分析我国热带经济作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前途,增强大家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我们几位工农出身的干部,用回忆对比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了坚持革命斗争特别是琼崖革命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艰苦斗争事迹,激发同学们同大自然斗、与艰难困苦斗的勇气。几位老教授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及亲身体会,现身说法、教育引导学生。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终于使这批同学和新来的老师的情绪稳定了下来。但不久,一场强台风的降临又在这批没经过磨练的同学心中掀起了波澜。记得那是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当得知台风登陆的消息时,所院领导非常重视,当天就分头到各点去组织师生员工做好防台风准备。大家找来绳子、木桩,将所有的茅草房都进行了加固,同时,对食宿也做了必要的应急安排,制定了方案。到了午夜,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肆虐的风雨像是有意考验这些人似的,茅屋顶的茅草被不断地卷走,糊墙的红泥被不断地冲掉,同学们挤在多处漏雨、四面透风的屋子里,走也无处走,睡也不能卧,只好撑起雨伞、戴着竹笠,坐着诅咒该死的台风。为了驱除恶劣境遇给同学们带来的消极情绪,当时所院领导,包括钟俊麟副院长、李锦厚教务长这些未经历过台风的老教授都纷纷来到同学们中间,和他们一块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讲台风是怎么一回事和它的利害关系等等,有说有笑,使同学们深受鼓舞。台风一过,我们及时组织大家上山砍竹子、割茅草,投入到恢复家园的活动中去。经过这场台风,同学们经受住了考验,得到了锻炼。他们住在用自己的双手盖起来的茅房里生活、学习,更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亦愈发热爱自己茅房大学的情感。全院第一批200多名新生,没有一个被困难吓倒,也没有一个卷铺盖回家。经过一年的创业、奋斗,到1959年夏季,第一批简易的砖木结构的职工宿舍先后建成了。当时,与其说是职工宿舍,还不如说是集体宿舍更合适些,因为在那小小二十平方米的一房一厅居室里,往往住着二、三家人。我后来住的那三十来平方米的二房一厅套房,除了我们一家四口外,还住着四个单身干部,连厨房都成了广播室。住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谁都没有怨言,没有气馁,互相之间相敬如宾,吃的是一锅饭,用的是一桶水,有困难大家帮,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生活前后持续了一年多,到第二批住房建好后,住房紧张的状况才得到初步缓解。
屋漏偏遇连夜雨。这话用在两院的创业发展史上是最恰当不过了。迁所建院才两年,大家还没有从创业的艰苦中摆脱出来,一场全国性的经济困难便又波及到这个生不逢时的小山村。面对每人每月19斤粮和副食品非常紧缺的现实,两院党委向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发出了生产自救的号召。首先由农学系副主任温健副教授带着李世钊老师等一批人,在现学院学生宿舍附近的20亩坡地上种下了几十个不同品种的番薯,接着职工宿舍区前后左右的一些空地也成了教职员工的果园、菜地、番薯地或试验田。那时,大家种得最多的要数番薯、香蕉和木瓜,几乎家家都有种植。那个时期食用油和副食品得不到解决,两院人便发明用处理后的橡胶种子油炒菜。有些同志因处理不当,吃了这种油还中了毒。最难受的莫过那些吸烟成癖的烟鬼们了,香烟、烟丝长期供应不上,他们就把木薯叶、木瓜叶、山姜叶晒干揉碎,用纸卷起来当姻,没烟纸就用椰叶或用小竹子制成烟筒来抽。值得庆幸的是,困难时期虽然少粮缺油,但海南各地因饥荒而流行的水肿病在两院却没有大量出现。大家通过自己动手,开荒种薯,基本上还能填饱肚子,人心安定,维持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创业的艰难不仅体现在生活上,教学、科研也同样经历了一番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艰苦历程。后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虽然使两院刚刚开展起来的科研教学工作又遭到了一场浩劫,但两院两代人在周恩来总理“儋州立业 宝岛生根”题词的鼓舞下,抱着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对科研的执着追求,以百折不挠的毅力,首创在北纬15度线以北种植高产橡胶的先例。在橡胶育种、栽培和加工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在教育方面,三十多年来,它的“种子”则普播在华南六省区的广阔大地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普遍欢迎。这一切都是与党的正确领导,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结合工农,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分不开的。我们衷心祝愿“两院”在四化建设中取得更大成绩,作出更大的贡献。
(林令秋 中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委员会原副书记)
(原载于热农院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春的华章——热农院校老同志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