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平简介
陆大京于1907年3月29日出生于北京。1919年夏考入清华学堂。1927年毕业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深造,主修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分类学,并选读高等植物分类学、森林学、树木分类学、昆虫学等多门课程。
1929年陆大京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转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该校,他只选读甘蔗病害概论和高等植物分类学,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该州的一个小镇收集水稻病害资料和标本,因为该镇设有全美睢一的水稻研究所,材料十分丰富。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他把美国水稻最严重的几种病菌分离出来,并据此完成了硕士论文。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获得了“斐陶斐”奖。
1930年陆大京又转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植物病理系,攻读博士学位。明尼苏达州位于美国中北部,气候与我国哈尔滨相似,作物生长季节短,从未种过水稻。陆大京以科学探索的精神,征得导师斯坦克曼教授的同意,要了一块地,利用短暂的夏季试种了一季水稻。他亲自耕耘,亲自管理,定时对不同品种生长情况及出现的各种病害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终于获得了成功。由于这是在美国北方仅有的一块水稻田,引起了美国有关部门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陆大京顺利地完成了博士论文《一些水稻病害的生理研究》。1933年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博士之一,并获Sigma—Xi荣誉会员称号。
1933年中陆大京回到祖国,应聘于岭南大学,任教授。他除讲授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外,还协助学校采集教学用的标本,兼做一些研究工作。同年,他在国内用英文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用改良的方法来清除水稻种子的病菌》。
1934年陆大京转到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当时浙大使用的教材都是英文版本,许多学生英文不熟练很不适应。陆大京就重新编写讲义,并经常同助手一起到野外采集标本,以充实授课内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陆大京集结了浙大农学院的几名教授南迁广西桂林,受到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的照顾与收留,被安排在柳州沙塘广西农事试验场。在沙塘期间,陆大京借助广西大学的试验条件,主要开展了油桐树枯萎病和烟草青枯病的研究。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他踏遍了广西西北部山区的植桐地区。深入调查,发现油桐枯萎病只侵害“三年桐”,而“千年桐”对此病具有抗病能力。这就为枯萎病的防治提供了根据。此外,他还进行了烟草抗青枯病的研究。经过三年的工作,从80多种烟草品种中选出对青枯病具有抗性的“阿波865"品种。在沙塘期间,陆大京还进行了柳州上空真菌孢子采集试验。关于高空真菌孢子,在当时世界上很少有人研究。陆大京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从未见过的柠檬形黄色的真菌孢子。1945年抗战胜利后,陆大京转入广西善后救济分署任顾问。
新中国成立后,陆大京调入广西农垦处工作。1950年应岭南大学邀请回到广州,在广东省糖业公司任农业工程师兼岭南大学教授。1954年陆大京被调到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从事热带作物病害研究。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成立后,陆大京担任植保系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1978年陆大京调回广州,担任广东省微生物所副所长。
陆大京曾任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药械组成员、广东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顾问、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学术组成员、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陆大京一生为我国植保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84年他荣获陈云同志签发的“科技教育和行政工作50年”荣誉奖状;1987年他获得中国热带作物学会颁发的“从事热带作物科研30年”荣誉证书。
二、对我国热作病害研究的贡献
我国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病害进行系统研究,是随着华南垦殖业的发展而开始的。1954年陆大京调入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当时,海南岛宜林区刚种下的橡胶苗发生根腐病,对已种植的橡胶林带来威胁。陆大京与同事们深入胶苗病区进行调查研究,找出胶苗根腐病的病原,提出防治措施,有效地阻止了胶苗根腐病的蔓延。为了借鉴国外防治橡胶树根病的技术经验,陆大京广泛阅读和专门翻译了许多外文资料,写出了《世界橡胶根病的历史及其发展情况》等综述性文献,供广大橡胶植保科技人员学习参考。
1958年,陆大京率领同事们进行了海南热带经济作物病虫害调查。在这次调查中共发现热带作物病害9种,害虫5种。主要病害有:油棕果穗菇腐病、梢腐病、黄斑病;胡椒叶片黑尖病;咖啡叶片锈病,角斑病;芒果叶片褐斑病;腰果叶片褐病等。主要害虫有:油棕钻心虫;芒果钻心虫、钻干虫;腰果钻干虫等。为我国热带作物植保工作积累了资料。
陆大京于1958年在海南各地调查时,第一次发现西联、兴隆、南滨等农场的油棕的腐穗和腐果上长出各种伞菌,因而推想油棕果腐可能与某种伞菌有联系,当时称之为“油棕菇腐病”。
1960-1962年,陆大京与合作者们对油棕果腐病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经过三年时间对海南幼龄结果油棕的果穗和果实腐烂的症状,分布蔓延为害,发生条件和栽培管理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系统的观察,并进行大量的病原分离、培养、田间人工接种和试探性化学保护等试验,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的幼龄结果棕园普遍出现的花、果、穗腐烂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等有密切联系,属非侵染性病害。应从营养和管理方面来解决果腐问题和提高产量。该研究成果以论文《海南油棕果腐病病原鉴定及其发病规律的调查研究》,发表在1964年8月的《植保学报》上。经过20年生产实践证明,该研究成果是正确的。生产和科研部门根据油棕果腐病是非侵染性病害的结论,从选育品种,进行人工授粉,加强施肥管理和灌溉等方面去努力,在降低果腐发生率和提高油棕产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63年,陆大京根据各农场橡胶根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他急生产之急,又设专题研究,在海南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写出了《海南岛橡胶树根病的初步调查报告》。此外,陆大京还参加过橡胶白粉病、麻点病等的防治研究。他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橡胶树各种病害的调查研究,以及借鉴国外的参考文献,写出了《橡胶树病害》的综述性长篇文献。
三、参加《中国疫霉菌志》的编写工作
1964年,陆大京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关于编写《中国动植物志》的讨论会,并承担了《中国疫霉菌志》的编写工作。会议结束后,他就着手收集海南岛的菌种资源。但经他多年辛苦分离出来的各种病害的纯种和资料在“文革"中全部被毁。1972年恢复工作后,他毫不气馁地继续进行菌种的收集和分离,并坚持《疫霉菌志》的编写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他搜集了200多篇资料,综述了世界各国疫霉菌的种类和发病情况。后来因心脏病发作,工作才停顿下来。1978年他身体稍微恢复后,又着手把已收集到的资料写成《疫霉菌综述》一文,发表在《真菌研究》刊物上,为后人完成《疫霉菌志》的编写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陆大京一生献身于祖国的植保事业,在植物病理学、真菌学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在橡胶等热带作物病害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