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志学农,橡胶结缘
黄宗道于1921年出生于湖北孝感。青年时代,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和学校里“农业是立国之本”,“民以食为天”等古训的教育,尤其是耳闻目睹当时腐败的旧中国,农民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灾荒之年,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的凄惨情况,深感发展农业的重要,因此立志学农。1939年他考入金陵大学农艺系学习。1945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农艺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在南京农学院任讲师。1953年初从南京调到广州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和从全国各地调集而来的农林专家一道,开始从事一项重要而艰巨的特殊任务:研究巴西橡胶树,大力发展新中国的天然橡胶事业。从此,黄宗道与橡胶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黄宗道从事橡胶事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参加“橡胶宜林地调查”。他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中国第一代橡胶科技工作者一起,跑遍了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荒山野岭,人迹稀少的地方,顶着烈日,冒着风雨,跋涉在山高路险的热带山林之中,为寻找橡胶宜林地而辛勤地工作。他们每天早出晚归。白天肩背干粮袋、水壶、标本箱、雨伞、笔记本,分头出发去考察;晚上就在茅草屋或简陋的土墙屋里,点上小油灯继续整理资料,总结白天的考察工作。夜深了就睡在用竹子或树枝架起的床上休息,半夜还得担心有山猪、蛇、蜈蚣等的侵害。就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与工作条件下,黄宗道与其它橡胶科研人员一道完成了华南地区橡胶宜林地的考察工作,为发展新中国的天然橡胶事业迈出了第一步。
1958年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下迁到海南岛儋县,同年建立华南热带作物学院。1965年研究所改为农垦部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与学院一起简称为热作“两院”,成为我国唯一从事热带作物科研与教学的中心。黄宗道除继续从事橡胶科研工作外,还参与学院的教学工作,与其他科教人员一起,担当起我国热带作物科研与教学的双重重任。1966年以后,黄宗道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被迫离开了科研岗位。1972年重新复出任职,继续从事橡胶研究。1978年黄宗道任“两院”副院长。1981年开始任“两院”院长,直到1991年。在这十年中,黄宗道为“两院”制定和实施了“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各种热带作物研究。90年代初还建立了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热作“两院”成为海南大特区的“热带作物科学城”。1991年后,黄宗道仍担任“两院”名誉院长,继续发挥余热,关心着祖国的橡胶事业。
二、从事橡胶栽培研究,硕果累累
1954年,担任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土壤农化研究室副主任的黄宗道,带领本室科研人员对广东、广西垦区的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状况进行调查,并在不同土壤类型上布置橡胶栽培的肥料试验。没有实验器材,他们就到农场、科研单位去借,借不到的就自己想办法,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经过几年的调查与试验研究,黄宗道与他的合作者陆续写出了多篇研究报告,提出了橡胶幼树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施用氮、磷、钾的比例和广东、广西主要植胶地区不同土壤类型橡胶树的施肥制度;论述了橡胶树适宜的肥料种类,施肥方法和施肥时期。同时他还首次在我国主持开展了橡胶树营养诊断的研究,提出了橡胶营养诊断指标,临界比值,采样方法和肥料施用计算方法。1963年,黄宗道撰写的论文《橡胶树施肥制度的研究》,是对十年来我国有关橡胶树施肥制度科学研究的详尽总结,为确定我国不同土壤类型上巴西橡胶树种植的科学的施肥制度,克服植胶过程中施肥的盲目性,提高施肥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除此之外,黄宗道还广泛搜集国外资料。在总结了一百多篇东南亚植胶国家50多年来施肥试验的论文报告后,编写出综述性论文《东南亚植胶营养问题研究的进展》,详细介绍了国外橡胶营养研究的进展情况,为我国橡胶树营养问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1964年,黄宗道带领科研人员深入到海南岛国营西庆农场蹲点。他们发现在同一个农场里,有的工人割胶产量高,有的很低。这是什么原因呢?在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实践中,黄宗道与他的合作者从如何解决橡胶树产胶与排胶这一矛盾出发,分析总结出橡胶树排胶强度必须同产胶潜力相适应的采胶生理规律,并进一步发现其关键在于如何调节好产胶与排胶对营养需求的矛盾,最后提出了“管养割”相结合的科学割胶技术,即以抚管为基础,养树为手段,高产稳产为目的,并按产胶动态分析方法进行科学割胶,既保护了橡胶树的健康,又挖掘了产胶潜力。“管养割”相结合这一技术方针,成为我国橡胶生产的基本经验,是我国科研工作者把科学理论同群众先进经验有机结合的典型。这一技术很快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从而对我国橡胶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橡胶树的高产稳产。
我国植胶区有风、寒、旱不利因素,尤其是低温的影响。橡胶树在18°C以下是不能割胶的。我国最南端的海南岛,一年中一般只有240天左右温度高于18°C的。国外植胶区如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一年365天都可以割胶,因为那里气温高,很少有低于18°C的。我国橡胶树割胶天数比国外少了三分之一,因此若用国外同样的栽培技术,橡胶产量要比国外低三分之一。在我国植胶区有风、寒、旱不利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橡胶产量能不能达到国外的高产水平,产胶潜力究竟有多大,现有的高产水平是否达到了极限,这是我国橡胶科技工作者,也是橡胶生产领导者和管理部门长期考虑的问题。1975年研究院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小组,黄宗道任组长,进行了橡胶树高产措施和提高产胶能力的研究。黄宗道带领小组成员,首先对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筛选,最后综合运用了“橡胶树营养诊断指导施肥”,“产胶动态分析”,“乙烯利刺激割胶”,“等高挖穴、施肥、覆盖”等多项科研成果,进一步根据气温、物侯、不同季节胶树的产胶潜力等来调节产胶、排胶与营养需求的矛盾。经过十年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失败的教训,终于使橡胶树产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试验地橡胶树干胶亩产量从1974年99 kg(当时生产上的高水平),逐年大幅度提高,到1977年达到200 kg,1984年达到240 kg,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这项成果有力地揭示了在我国植胶区自然条件远不如世界主要产胶国,割胶天数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只要采取一些适合我国气候条件的特殊栽培措施,我国橡胶树的产量仍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项科研成果于1985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在海南岛的卫星、芙蓉田、八一和南茂等国营农场进行示范推广。示范试验面积达266.7 hm2,示范地连续3-4 年增产,干胶亩产从原来的80-90kg提高到110多kg,增产30%以上。其中有173.3 hm2高产无性系胶园亩产124 kg,达到了世界先进产胶国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81-1985年,黄宗道主持完成了“华南热带怍物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的建设。该实验地占地面积达81 hm2,基地建设内容包括胶园更新前强割;重风区胶园改造;中、高丘陵区速生高产综合栽培措施;芽接树乙烯利复方刺激挖潜;胡椒高产栽培;标准胶生产连续化工艺和自动打包装置应用;白绉片的开发性生产;胶园更新机械;热带经济林木及防护林树种的选择;DRC-3型干胶速测仪应用;胶籽油的综合利用等。这项科研成果1986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实验基地现已成为垦区第二代胶园的样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橡胶的研究是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黄宗道十分注意各有关学科,特别是新技术在橡胶研究上的应用。70年代初,黄宗道从国外期刊上了解到马来西亚和法国已把生物技术运用到橡胶研究上,他马上意识到我国在这方面必须赶上去。于是他立即设立研究课题,积极组织有关科研人员开展橡胶组织培养和橡胶多倍体等项研究,并对这些研究项目给予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1977年我国橡胶花药培养获得成功。1979年移栽大田成活,在世界上取得领先地位。1979年橡胶多倍体诱变也获得成功,同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成绩离不开黄宗道的重视关心与大力支持。
此外,黄宗道还在1978-1979年主编《橡胶栽培学》,全书共42.5万字。1982年该书获广东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1987年黄宗道又与何康一起主编了《热带北缘橡胶树栽培》专著,全书共60万字,分12章。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巴西橡胶树的栽培历史,现状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天然橡胶栽培技术。这是一部总结我国冲破世界植胶禁区,在北纬18-24度热带北缘地区,大面积植胶成功的科技成果和生产技术经验的专著。本书于1988年被授予"全国十大优秀图书奖”。
在1982年全国科学奖励大会上,黄宗道作为代表接受了国家科委授予的“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重大科技成果发明一等奖。
三、对合理开发利用热带地区的研究,成绩蜚然
我国热带地区的土地面积只有5万多km2,其中海南岛和西双版纳气候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仅有的热带宝地。因此,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这块有限的土地,不仅受到领导和生产部门的重视,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黄宗道主持了我国华南热带地区自然资源的调查与区划工作。根据多次的考察与多年的研究,以及国内外种植天然橡胶等热带作物的经验教训,黄宗道和他的合作者们提出了必须按照自然区划的原则,经济利用这块宝地资源。认为凡在其它地区可以种植的作物,尽量不要在热带地区发展,并要建立自然保护区,严禁砍伐森林,以维护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热带资源。对海南岛热带作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他和合作者们提出了根据海南岛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热带作物生长习性的要求,按海拔高度划分作物带的具体建议:海拔50米以下为椰子带;50-350 m为橡胶带,350-500 m为热带大叶茶带,500 m以上为热带珍稀用材林带。在天然橡胶布局方面,他与合作者们一道提出了在海南岛优先集中发展最适宜植胶的几个县(保亭、乐东、崖县、陵水、儋县),以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用最少的资金、劳力、土地,取得最大的产量。这些规划与建议,成为海南岛合理开发利用热带作物资源的重要依据。
热带地区的开发和生态平衡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重视的问题。1980年前后,我国学术界和生产管理部门对西双版纳及海南岛的开发利用与生态平衡问题出现了分歧意见,产生了激烈争论。已在橡胶科研与生产中心工作了30多年的橡胶专家黄宗道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他根据我国橡胶栽培的经验和多年研究的成果,并在过去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和合作者们一起,共同对我国热带地区,尤其是对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的开发利用与维护生态平衡问题提交了多篇学术报告,组织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召开学术讨论会,邀请有关学会的专家学者参加讨论。1981年原国家农委、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主持组织全国16个学会,派出一批专家对海南岛大农业建设和生态平衡问题进行考察。黄宗道作为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长,带领本会有关专家积极参加和组织了这次考察活动。他还亲自撰写学术论文《海南岛橡胶栽培三十年》,参加这次学术问题讨论。在讨论中他详尽地向各方面专家介绍了海南岛发展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事业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阐明了为适应我国热带自然环境条件而确立的橡胶生产技术体系(包括环境选择,防止水土流失的胶园工程建设,营造防护林,以林保胶,以胶促林,胶园间作,覆盖,多层栽培等一整套综合技术措施),及其在保证我国橡胶高产稳产和维护生态平衡中所起的作用与在学术上的意义。他的发言不仅同各方面专家交流了学术思想,而且对促进与会专家学者对海南岛开发利用方面的统一认识起了重要作用。他还先后写出《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我国热带作物地区的土地资源》等论文报告,为合理开发我国的热带作物地区,建立良性循环的环境条件,保持生态平衡和建立巩固的橡胶等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与获得的荣誉
50-60年代,黄宗道曾赴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柬埔寨、越南等国,考察橡胶生产及橡胶工业情况。1978年,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黄宗道出席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马来西亚召开的“国际农业会议”。
随着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发展,我国种植橡胶的面积和产量逐步达到世界第四位和第五位,成为世界天然橡胶重要生产国之一。我国橡胶界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也不断提高。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黄宗道作为我国天然橡胶专家参加了天然橡胶生产国的国际组织——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IRRDB)在马来西亚召开的国际橡胶会议,成为该委员会理事会的中国成员。此后,黄宗道先后多次赴东南亚、南美和非洲等热带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考察,广泛接触国际上橡胶等热带作物专家学者,打开了我国与其它国家开展学术交流与橡胶品种交换的渠道。同时,他还利用参加国际会议和考察机会,向国外同行专家介绍我国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的成功经验与科研成果。
1980年受农垦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派遣,率领由我院赵灿文、郑学勤研究员参加的赴巴西天然橡胶考察组,初次访问了巴西橡胶树原产地亚马逊,考察了巴西主要野生橡胶种的生态环境和利用,以及巴西的橡胶栽培、品种改良和南美叶疫病的防治情况等。之后经过联系、申报和国家农垦部批准,1981派出郑学勤研究员参加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组织的国际联合考察队,深入亚马逊河上游,进行野生橡胶考察,并采集高产树的芽条和种子作为新的种质资源。通过这一途径,我国先后引进了大批的野生巴西橡胶树新种质资源,为橡胶新品种培育建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983年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首次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了国际天然橡胶会议。黄宗道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本次大会。大会向国际橡胶界展示了我国橡胶生产情况与取得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国外同行专家的震惊。同年,黄宗道应法国橡胶研究所的邀请,再一次作为团长带团赴法国及法属橡胶研究机构考察,与法国橡胶研究所建立了品种交换、人员互访、学习进修等关系。1985年黄宗道赴马来西亚和印尼参加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年会,并应邀在大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中国天然橡胶的发展》。1989年,黄宗道赴美参加国际农业讨论会,并应邀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中国海南岛热带作物发展战略》。1990年,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再次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了国际橡胶会议,黄宗道又一次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大会。
据统计,黄宗道从5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参加国际考察与学术交流活动共计19次,到过20多个国家(多次到一个国家则重复计算),为促进我国橡胶界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于黄宗道在中国橡胶事业上取得的杰出成绩,他在国际与国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1987年黄宗道被美国传记研究所列入“国际杰出领导人名录”和“国际传记辞典”之中。1988年被美国传记研究所列入“世界名人录”。1991年被美国世界成就研究协会推举为“世界有名望的终身委员”。1975-1995年他被接纳为国际土壤学会会员。1980-1991年为世界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理事。在国内,黄宗道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