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厦门人。家在厦门对岸鼓浪屿升旗山下码头路旁一条小胡同里。巷尾小门一打开就可以登上升旗山。
我们的祖父是甲午海战广甲号战舰的水手,在一次海战中殉职;此后,祖母寡居。父亲家贫无力升学。时逢清末大臣张之洞大办洋务——在沪建造船厂、纺织厂,在厦门兴办同文书院。同文书院教授英文,由英国人执教,学校公费,父亲因而获得升学机会。所以,父亲英文水平很好,而中文却一般。
当时,印尼侨商张氏家庭投资在汕头兴建潮汕铁路,以便由汕头到潮州转运陶瓷土产出口。兴建铁路须用钢轨、水泥、机车等洋货,办理订购托运这些洋货需要翻译人才,于是到同文书院招聘,由于父亲为高才生因而被录用。开始时,担任翻译及一些工程业务;通车后,任总务科长。稍有了收入,便想成家立业,于是便回厦门求亲。
当时,厦门有一个华侨茶商,有数艘大帆船行驶于南洋。家有女儿初长成,侍待闺中,公开招婿,不求家财,只求人才。父亲凭自己的才干而获得小姐青睐,遂喜结良缘,成亲后夫妻来汕。岳父购小洋楼一座奉送作为嫁妆,亦即我家第一个安乐窝。地点在汕头广州街36号。广州街是当时汕头新兴住宅区。
我家有兄弟姐妹7人。其中,兄弟4人,由大至小是:梅、松、竹、柏;姐妹3人则是:凤、雁、鹏。其中大哥友梅最聪明,更有艺术天才。家中通用4种语言,父母子女之间通用厦门话,兄弟之间通用广东话,与工人之间通用潮州话,读书用普通话。兄弟姐妹学英语,由父亲亲自执教,友梅成绩最突出。
父亲对子女教育持“身有薄技,胜过万贯家财”的理念。因此,所有子女中学毕业后一律送入大学读理工科,而不读文科。投入于子女教育的资金支出多而在所不惜,因而除他自己设计的小洋楼一座外,别无其他房地产等恒产。
大哥友梅小学在广州旅汕小学就读,当时旅汕小学为汕头最佳小学,他的各科成绩全优,名列前三名之内。其中美术科最为突出。图画由铅笔画家杜汉章执教。杜老师特别给友梅教画粉笔画的技术(粉笔画以黑纸作底,用彩色粉笔作画,修改时要用面包而不用橡皮擦)。友梅的作品曾在全市展览时获奖。
友梅小学毕业后考入汕头礐光中学读书。礐光中学为教会学校,建在汕头市对岸礐石山上,为汕头设备最佳私立中学,全欧式建筑,有足球场和游泳池。该校校长为林天锋。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略我国东三省,国民党中央军张学良不战而退,马占山将军血战嫩江桥,全国震惊。抗日运动风起云涌,学生更是先锋。礐光中学学生会成立了抗日组织,宣传抗日,如贴标语、漫画,演出街头剧等。友梅是漫画能手,更会演街头剧,成为宣传抗日的活跃分子。学生抗日运动日益高涨,后来发展到成立义勇军,实行军训,请国军驻汕部队教练作战技术。学生都穿军装,并准备筹款买枪北上抗日。对学生抗日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日本驻汕头领事馆如坐针毡,策划破坏——指示汉奸向绥靖公署司令张瑞贵密报,说礐光中学义勇军是赤色分子,一旦军事训练成功,即发起暴动。张瑞贵接报后即下令镇压,派兵逮捕学生会首领曾友梅、郑邦賢、黄毅、吴郁芳等7人。兵营中爱国士兵闻讯立即渡海通知学生会领导骨干逃跑。友梅得知,当晚半夜就逃离了学校。后来,等士兵到达学校时,学生会址已人去房空,一无所获。友梅于第二天便乘轮船前往厦门暂避。
在厦门,我家有姨丈、姨母及舅父,表兄妹兰达右和兰明珠。姨丈在中行工作,在厦门白鹿洞山畔有玉屏山庄1座,前为楼房,后有花园,山坡有金鱼池。当时,中国军阀混战,各省独立,故友梅逃到福建就平安无事了。他在姨母家中,与表兄妹一起温习功课,准备报考厦大。
厦门大学为爱国华侨陈嘉庚所创办,全国知名,其博物馆包罗万象,各类动植物和矿物标本齐全。各地学校都带领学生前往参观。厦门大学生物系由知名学者林绍文教授担任系主任。友梅慕名考入生物系,成为林绍文教授的得意门生,以后友梅一生都追随林教授。中国著名学者牛满江亦为林之门徒,与友梅同窗。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友梅就随林教授到了岭南大学。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日本军对广州狂轰滥炸。岭南大学遂迁往香港,借香港大学校舍上课。友梅亦往香港,一边做岭南工作,又一边兼做港大工作。当时,友梅已开始搞科研。他第一个课题是研究探索甘蔗的最佳施肥措施,以增加其糖分产量。当时,广东省的汕头市是《建国大纲》中所指定的中国两大糖市之一。韩江三角洲土壤适宜而盛产甘蔗;在汕头曲溪,已建有中国最大的现代化糖厂——曲溪糖厂,产品供应全国。友梅认为:种好甘蔗,就是扶助农业;而发展糖厂,就是振兴工业。无农无以立国,无工无以强国。研究农作物增产技术的课题,正符合他的理想。因此,他主持了研究甘蔗施肥技术的试验。我们在香港的家变成了他的试验场所,大小瓶子、烧杯、试管等摆得满屋皆是,弟妹都成了他的义务助手。友梅大哥安排我的工作就是用刀片切下不同施肥措施下甘蔗的根,再用显微镜测定其生长长度及统计其数据,然后汇总供友梅研究论证其中的规律性。他的另一个项目是为香港大学做的,内容是研究香港的生物种类,选择的具体对象是香港的蝴蝶。因此,我们要常跑香港的大山小山,东起鲤鱼门,西至坚尼地城、九龙、新界等地,全香港通通跑遍。这一经历,为后来日本占领香港时,我带领家人逃离九龙提供了有用的地理知识。
原先,父亲打算送友梅到美国留学并为他筹集了一笔经费,后因日本南进轰炸汕头市,父母不幸遇难双亡,骤然间,家庭生活的重担便压在大哥友梅的肩上;因此,友梅失去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俗话说“长兄如父”,大哥带着弟妹逃难到香港,为帮补家用,除在岭南港大工作外,又找了几份临时工作。由于其时上海人大批到港光临酒店,而香港大酒店的服务员很少懂普通话的,与上海顾客会话困难极大,因而大酒店急招既懂看英文菜谱、又懂讲粤语和普通话的人担任教师。友梅大哥凭其“北京腔”而被选中,于是,在大酒店靠当临时英语教师再挣些钱。
友梅除谋生做工外,把其余精力都投入到发动和组织香港学生的抗日运动中。他联合香港西区群众及学生团体成立了香港西区抗日剧团联合会,参加的有呐喊剧团、歌咏团、儿童剧团、丁丑剧团、羿公剧团、兴华中学合唱团和西区大众青年剧团等团体。演出地点由剧院至街头,足迹遍及全岛及渔村。演出的剧目,长剧有《夜未央》、《古寺钟声》,独幕剧有《人约黄昏》、《月亮上升》、《一个女人和一条狗》,街头剧有《放下你的鞭子》等。剧团由小到大,设备由无到有,已具规模。就在剧团步入全盛时,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香港经过18天抵抗后终于不幸沦陷,剧团被迫停演。
友梅在剧团担任导演时,为充实自己的艺术修养,他买了当时所有能购买到的戏剧书籍,包括舞台技术书籍。他特别注重导演艺术,他对角色分析、场面调度、进行速度、高潮形成等,都胸有成竹,详细给演员说明,再由演员融会贯通后自由发挥。因此,他所导演的戏剧富有生活气息、活泼生动,极受观众欢迎。香港沦陷后,他为掩护抗战宣传工作活动,找了一份临时工作,而暗中鼓动团员回内地组团。可惜,团员们各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关系,无法再度集中,只能到抗战胜利后才在广州重逢会聚,祝贺胜利了。
抗战时期,友梅曾在贵阳图云关的国民党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工作。该所以后发展为国防医学院,所长为专家凌可胜,他兼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林绍文教授则为国防医学院生物系主任。美军参战后的前方基地——第27野战医院,就以卫训所为营地。当时,友梅为中校教官,教植物生理学,在此认识了美丽活泼的女医生陈岌(后来成了他的爱人,这是后话)。
从香港回内地后,友梅还先后在兰州师院、北京师院、山东大学等高等院校任教。全国解放后,1953年服从国家需要,调到设在广州的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58年随该所迁至海南,尔后一直在该单位从事橡胶等热带作物科学研究工作。此后,我们天各一方,偶尔相聚,别后详情也不清楚;但是,他的人生及工作中还有一些亮点事迹至今仍然令我难忘。现将其分述如下:
(一)友梅的成就在于博览群书。他喜欢买书藏书,所到之处书必成堆。在香港时家中到处是他的书,工作用书堆在工作场所,艺术书则放在家中。他身为教授,工资不少,每月花在购书一项就需40-80元钱。我因工作关系每次在广州会见他,都要陪他到外文书店去买许多书,并帮他把书搬回家。他所收集的某些科学周刊比图书馆还多。他每次买到好书,都会欣喜若狂。有一次,他买到一本好书——荷兰人所著的关于种植橡胶30年经验的专业书,他说:“好了!我现在搞橡胶栽培工作,可以少走弯路了!”他还说,中国种植橡胶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华侨冒险把良种带回中国;其次,则是大家的努力;再者,就是参考他人的经验了。
(二)友梅的科学嗅觉灵敏和求新精神极强。有一次,我接到他的来信,说他已经培养盘尼西林成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不知救活了多少盟军的生命,十分珍贵。他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菌种的呢?——可能是从林博士或林会长那里,或是从美军27野战医院取得,因为27医院的总化验室就在卫训所,使用卫训所全部病房及设备。虽然该菌培养成功了,但由于中国当时尚未有药厂能投产,因而还是要用外国药。十分可惜!
(三)友梅极具美术天赋。当他在厦大求学时,我们有一个叔父在厦门鼓浪屿电影院负责广告工作。当时电影为新兴事业,十分兴旺。每逢假期,友梅到戏院看免费电影,是在机房的小孔中看的。叔父叫曾银河,他房中放有大幅小幅的宣传画,画的是电影主角的精彩场面的表演。广告画师是请来的艺专毕业生,因为广告太多,来不及画了,所以画面有些背景要上色,就叫助手上。友梅来了,广告画师见他无事,也叫他帮手。友梅发现,画师所画的大小图画中主角的眼神,有的画得比较呆板。有一次,友梅在填背景色时,一时手痒起来,就对一幅小画的人物眼睛进行了修改。叔父进来看后大吃一惊——以为闯祸了(因为这是一幅必须立即挂出去的广告画),但冷静下来后定神一看,才发现友梅修改得不错,画中人物的眼神比原先生动了。叔父不明友梅为什么会有这等功夫,友梅便告诉他,自己在小学得名师杜汉章辅导学过粉彩画,专攻人像,还参展得过奖。叔父不信,便叫友梅再试修改几幅,果然改过的眼睛都神采飞扬,始知不假;广告师来看了也大加赞美。此后,友梅来看电影都少不了要帮忙修画。当友梅离开厦门前往青岛时,叔父希望他学成之后回来搞广告工作,广告工作工资比其他人高,但友梅谢绝了。因为他认为,替外国影片画广告没意义,他的志愿是为祖国发展农业并以此振兴工业而努力。叔父对此表示理解,也赞他有志气,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还大力赞助路费。友梅感谢他的好意,但拒收路费。
(四)友梅擅长美术,会画讽刺漫画,发人深醒。抗日期间,他画了一幅讽刺蒋介石(戏称“蒋光头”)的漫画,令我至今难忘。该画名为《螳螂挡车》,原先把蒋介石画成一只满头大汗的人头螳螂,伸臂企图挡住满载抗日大众的大车。我看了觉得把蒋介石画得太露骨了。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后来友梅作了一些修改——给“光头”加上两撇胡子,下面又写“张该死”3个大字。我便在玻璃窗上复上画纸描好贴出去。路人看后心照不宣,哈哈大笑,效果很好。
(五)有一回,友梅差点走进演艺圈。那是抗日期间,上海沦为孤岛。抗日剧团纷纷离沪赴各地宣传。“中国旅行剧团”为著名剧团,团长是老艺术家唐槐秋。他的手下有一对姐妹花唐若英和唐若青,美貌异常。姐擅演《雷雨》中的繁漪,妹则擅演《雷雨》中的鸣凤,还有配角李景波等衬托,阵容强大。当时,他们准备到南洋巡回演出,途经香港访问,一面公演,一面休整。来港后,他们驻扎在西环皇后道西“太平洋戏院”,地点离我们香港西区剧联会的兴华中学很近,跑路不用10分钟。因此,我们为尽地主之谊去看他们,既是同行,投机的很。他们有一些小事,如借布景、摆设,等等,非靠我们不可。我们则借此机会向他们学习。每换新戏,我们都去参观。后台人员学化装、布景、特技,演员学台风、表情,导演学台位调动、情节处理。久而久之,彼此便开怀畅谈,无所顾忌了。有一次总结座谈时,友梅吩咐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于是,大家议论纷纷,友梅更是有板有眼地说开了——化装:太浓,脸谱化;服装:太鲜艳;灯光:群龙无首,当用特写聚光时,背景太亮,有时脚光强过背景光;导演:没有控制全剧速度,该快的慢吞吞,该慢的一闪而过。友梅还出示他所记录的全剧路线图,并提出改进建议。唐槐秋听后大吃一惊,会后打听,方知友梅系港大讲师,外貌特佳,兼通外文,为戏剧发烧友。于是,他便想拉拢友梅陪他们去南洋兼作翻译,同时也请他演话剧《家》的主角觉慧。友梅也想试试自己的演技实力,并顺便领略南洋的风光。但呐喊剧团的人都反对,怕导演一走,剧团也散了。但友梅行程已定,拟由三哥友竹继任导演。剧团同志为他开欢送会,大家依依不舍。三妹彩鹏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四弟代三妹发言说——哥哥,您走好!我们会自立自爱,我会去做机工,妹妹也会去做抽纱女工,而三妹的眼泪比炸弹还厉害,友梅终于被击倒了。于是,他中途跑回家,把所有的行囊背包带都剪断,声称弟妹未成人,他决不走开!第二天,他也穿呐喊剧团服浅蓝色工人裤去为中国旅行剧团送行代搬行李。有人指责他言而无信,更多的人则赞他是东方文化精神的胜利。友梅差点被维纳斯女神(希腊神化中的美女,专管文艺的女神)牵走了,但他挣脱回来,到雅典娜女神(希腊神话中的月神,专管智慧、科学的女神)的身边。
(六)友梅对艺术有独到的见解。他喜欢美术也爱戏剧。“文革”时期“样板戏”风行。有一次,他私下对我说:样板戏中的主角一点缺点都没有,都造成现代的神仙了。他又说:艺术有时可能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如断臂的维纳斯太高大了,太阳神大卫也比例失调,安格尔的大浴女的臀部比例肯定出错,但都很美,有的时候缺陷也是很美的——在那个“四人帮”横行的时期,对样板戏存在的问题,谁也不敢多说。我提醒他“隔墙有耳”,他才打住而没再接着说下去。有时候,我总觉得友梅是入错了行,青年时代的他,对艺术的灵感远比对科学的灵性多得多。如在香港时,香港著名导演汤晓丹来看了他导演的话剧后,就称赞他的“天才导演”,对他是欣赏有加的。他如果搞艺术的话,说不定会比搞科研能有更好的成就。
(七)友梅既是东方文化精神的产物,当然也是东方文明的缩影。他热爱中国,敬重双亲,视兄弟如手足,对弱者相帮,对婚姻恋爱更是东西结合,浪漫主义加传统精神。于青岛山大读书时,他在海堤小亭邂逅到一个来自白山黑水的女同学孙露茜,两人都是抗日激进分子,所以一谈即合,相见恨晚,但因山河破碎,无以为家,故相约抗战胜利后必到此亭相会,大海作证,以后天各一方。友梅英俊潇洒,在香港搞剧运当导演时,女主角演员如云,千娇百艳,也常有向导演示爱的,但友梅必告知对方——他已有佳人在远方,而使对方作罢。然而,抗战胜利后,友梅再回到青岛赴约时,海浪依然,而伊人不见,只好绝望而归。后经朋友告知,孙露茜女士在北上参加抗日联军后,已不幸牺牲。后来,在广州岭南大学工作期间,友梅因病往红十字医院诊治,女医生陈岌也是来自红会,红会总会与卫训所同是一家,可谓故友异地相逢,相互了解,有共同语言。因此,常有往来,继而成婚。后陈医生因肠套叠病在外科手术中病亡。友梅从此未再婚,独自抚养女儿成人,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八)20世纪60年代中期,友梅往福建考察农场,路过汕头,带着小侄儿到他的母校礐光中学游览。在礐石山上,小侄儿找来一棵不知名的野草来问大伯,大伯不假思索就能说出草名和纲、目、科、属。小侄儿不服,又采了各种野草植物来问友梅,他也都能对答如流。小侄儿回来告诉我说,大伯肚子里有一本大“植物学”,比老师知道的还多。我告诉他:“大伯是你老师的老师呢!”
(九)友梅在“文革”中被下放去放牛。“文革”后回来,他说,国家花那么多钱“请”我去看牛,我没有经验,就照老农说的及书中看的去做,我放的可是“科学牛”,牛乳质量一定好。我听了“啼笑皆非”,觉得友梅不失幽默,便夸赞他是“拓荒的牛”。友梅在30年科研工作中,曾先后换了4个研究课题,都是前人未研究的新领域,但他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开创性成果,获得好评。友梅真不愧是祖国科技界一头“拓荒牛”啊!
(十)友梅心中最遗憾的事,是他几十年来收集到的科研书籍在“文革”中遭到损失。他原本的心愿是把这些书捐赠给市级农校,因华农、热院经费充足能购书,地方性农校经费困难,送给他们是“雪中送炭”。一本荷兰种植橡胶的书值就80元钱,其他加起来是一笔可观的数目。其中,有些科技期刊更是早年出版而现已绝版了的,这对于研究一些课题的背景有重要价值,是弥足珍贵的。
(十一)“文革”结束后,有一次,友梅路过汕头,被汕头医学院闻知,于是邀请他为全体教师做一场介绍遗传基因的学术报告。友梅应邀,没有讲稿,一下子就讲了几个小时。会后,我收集老师们反映的意见,归纳起来有3点:一、材料很新,有的是专业期刊尚未刊登的。二、黑板图十分精美,像教科书画的一样,细致准确,笔划少作修改;中英文板书整齐,作笔记方便。三、解剖学老师说,曾教授教人体解剖可省下一大批挂图;他学识渊博,讲几个小时都不用看稿。因此,他们一致认为,友梅不愧是国家级的专家教授。
回声
友梅兄走完了他的人生的旅程。往事如烟,胶林风雨,棕麻苍翠,见证了他对祖国的忠诚。
我为他爱国热情如野火燎原而喝彩!也为他科研成果开创新篇而欢呼!我为他夙夜不懈学海泛舟的精神所折服!也为他忍辱负重甘当开荒牛而惊叹!我为他五彩缤纷的艺术天赋而羡慕!也为他洁身自爱淡泊寡欲而赞美!我为他博爱胸怀桃李满圆而歌唱!
科研工作是他的生命,而书本则是他的食粮,两者缺一不可。“反右”斗争时,虽身处逆境,但他仍然坚持科研,因而仍结硕果,发表多篇论文;然而,“文革”十年动乱,却被下放牧牛,精神严重创伤;1979年,改正右派,他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焕发出青春,带领课题组攻关;为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老当益壮,再现身手。——可未曾想到,1988年接读一纸退休通知书后,他便失去了科研工作,也便失去了精神支柱。于是,百科全书再也写不下去了,他崩溃了,最后竟患上忧郁症,一步一步地走向生命的尽头。他来得光明,走得干净,如烟云随风而消散,也像夕阳余辉穿过云隙照的一片彩霞,来去无踪
每当傍晚夕阳西下时,我扶杖在汕头海滨长廊远眺,遥望礐石山颠飘来一抹云霞。我想,那也许是预示友梅兄要回来了,回到他的母校西讲堂、宋文楼,在那里徜徉徘徊;因为,他曾在那里,度过年青时快乐的生活,故地重游,美好的往事又会回荡在四周……
(曾友柏 汕头大学医学院设备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