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天然橡胶事业,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的天然橡胶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加强国防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天然橡胶生产,是在国外学术界认为不宜种植橡胶的地方发展起来的。我国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是世界植胶史上的重大突破,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当然是生产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简称热农院校)是我国天然橡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中心,她的建立与发展和中国天然橡胶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是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读者对中国天然橡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特摘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志》部分内容,辑成此文,即《创办我国第一个天然橡胶研究所与迁所建院纪事(1952-1965)》,以供参考。
需要说明一点,本文重点记述的是历史沿革与全局性事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中心任务,热农院校的开拓者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开创在中国属于首开先河性的、关乎新中国前途命运的天然橡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事业,还要自办社会服务业,身上的担子之重,工作量与难度之大,是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但限于篇幅,本文对科研、教学、自办社会等方面的具体事件和成就(成绩)不作详细记述。下文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记述其重大事件。
1952年
林垦部决定以原广西桐油研究所和重庆工业试验所橡胶组的人员与设备为基础,并从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华南垦殖局抽调部分工作人员,从北京中科院、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学院、东北森工局等单位抽调专家、科技人员和分配应届高校毕业生组建特种林业(即天然橡胶)研究所,编制定为205人。
第四季度,在广州成立特种林业研究所建所筹备处,由林西任筹备处主任。最早到筹备处的人员有梅同现、王衡、吴秋、孟繁文、罗洪中、邱志清等。当时在华南垦殖局工作的苏联专家、莫斯科大学讲师古里参加了研究所的筹建,他提出了建所方案和设备清单。
1953年
年初成立特种林业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由华南垦殖局副局长李嘉人兼任主任委员,乐天宇、彭光钦和林西任副主任委员,任委员的有各室负责人,党、团组织书记,华南垦殖局垦殖处处长、广州办事处主任。
已到所的科技人员先后组成工作队,由乐天宇带队赴广西、粤西和海南垦区考察,以了解和熟悉橡胶树生长习性、种植技术和植胶环境条件等。
8月,派杨志等前往海南,接收海南垦殖分局于1952年组建的那大橡胶研究站,成立研究所海南(联昌)试验站。由姚尔觉任站长。调科技人员刘文聚、朱荣耀、胡奇、梁茂寰、单志宜、董婉秋、曾幼佛、黄理常等到站工作,随后俞浩等分配来站工作。
1954年
3月1日,华南特种林业研究所在广州市沙面正式成立。由华南垦殖局领导李嘉人兼任所长,乐天宇、彭光钦、林西任副所长,刘辉、朱振年任党支部正、副书记。所内设培育部和化工部,分别由乐天宇和彭光钦兼任部主任。下属单位有海南(联昌)试验站、粤西(徐闻)试验站、广西(龙州)试验站和广州燕塘试验场。
3月9日,林业部热林司司长何康在研究所作“关于天然橡胶发展历史及我国发展天然橡胶的报告”,这是我国第一篇天然橡胶发展史的系统报告。
12月,天然橡胶生产从林业部划归农业部,研究所体制随之归农业部,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根据当年8月中国科学院和林业部联合召开的特种林工作会议的要求,研究所加强了选育种研究,增设了橡胶寒害研究课题,还增设了热带技术作物和机械化两个研究组。化工部由原四个研究室合并为机械物理、物理化学和制胶工艺三个研究室。副所长乐天宇因病调回北京,新从华南垦殖局调来武树藩任副所长、党支部书记,随后副所长林西也调任广州市领导。由于苏联专家古里已于1953年下半年离所,苏联专家、遗传育种副博士研究生符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叶尔玛珂夫来所帮助工作,直到研究所下迁前才回国。
1955年
研究所从沙面迁石牌。筹建期间对所址进行过多次论证,曾一度准备建在海南岛。省委领导陶铸曾为此到研究所作动员,并曾由林西副所长带领有关人员到海口,经海南行署同意,选定在府城附近的五公祠旁建所,还进行了测绘和基建备料工作。由于专家们(包括苏联专家古里)在论证中有不同意见,认为科研工作离不开城市的水电、交通、信息等条件,最后林业部审定设在广州市石牌。1953年3月动工,1955年峻工,研究所迁入新址,将所在地起名为南秀村。
11月,全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讨论热带资源开发问题,要求热作所以橡胶为主,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把服务区从原来的海南、粤西、广西扩大到粤东、闽南、云南及四川南部河谷一带。
广东省有意将热作所并入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6年
6月,中央成立农垦部,研究所随同华南垦殖局划归农垦部领导。农垦部要求研究所下迁到海南热带作物生产中心结合生产开展研究,改名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并采取措施加强研究所的工作和领导,下调一批高、中级科技人员,如许成文、萧敏源、孔德骞、郑学勤、肖敬平等到研究所工作,热带作物司司长何康准备调任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也改变初衷,要求研究所下迁海南。
1957年
年初,何康所长到任。
根据农垦部特别是王震部长关于研究所要下迁到生产中心,与生产相结合的指示精神,研究所首先采取措施加强试验站,抽调一批科研骨干到海南和徐闻试验站工作。在粤西农垦局的支持下,将徐闻站迁到湛江湖光岩,建立起约470公顷的试验基地,改名粤西试验站,由张连三任总支书记、站长,从所部调庞廷祥任副站长,同时调到试验站工作的还有项斯桂、刘文聚、郑心柏、许若华等。在海南农垦局的支持下,从西庆农场划出部分土地扩大试验站基地,派遗传育种研究室的刘松泉任试验站站长,王凤亭任党支部书记、副站长。派田之宾、郑立生、温健、张籍香、李法涛等到海南万宁筹建兴隆热带作物试验站,以开展咖啡、胡椒、可可等热带作物的研究和引种。田之宾负责组建试验站后不久便回所,由温健接任副站长。广西龙州试验站划归广西农垦局领导。
从海南调进西联农场场长、党委书记吴修一、龚硕蕙来所工作。吴主管计划工作,龚任党支部书记。借调我国著名柑橘专家钟俊麟任副所长。加强了研究所的领导。
开展整风反右运动。4月27日党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研究所按照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部和华南农垦总局的部署,在全所进行动员,组织群众鸣放,帮助党整风。5月31日和6月5日党支部召开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听取意见,同时组织所内职工鸣放,贴大字报。研究所“九三”学社组织根据党的整风要求,开座谈会,对党的作风,主要是某些党员干部的作风提出了意见。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的社论后,一场全国规模的反右派运动猛烈地开展起来。研究所成立了整风反右领导小组。由何康任组长,武树藩、吴修一任副组长,开展了对右派的批判斗争,研究工作能放下的均暂时放下,直到年底才告一段落。运动中全所共划右派分子21人,误伤了许多好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全部得到了平反。
10月,农垦部王震部长赴日考察途经广州时,专门到研究所召集专家和有关人员座谈,明确指示研究所要下迁海南。
1958年
年初,研究所派出陆行正、缪希法等会同联昌站的朱荣耀等有关人员组成工作组,在海南儋县勘察所址。同时下放一批科技人员到海南那大县农村合作社劳动锻炼。
1月,农业部高教局邢副局长在华南农学院检查工作时,召集华农党委书记兼院长杜雷和研究所所长何康、副所长钟俊麟开会,提出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由华农与研究所协同创办的意向,并由华南农学院正式报请农业部审批。当时钟俊麟教授刚从沈阳农学院调回广东农科所。由于创办分院的需要,经商定继续借调任研究所副所长,办分院后主管教学工作。
1月23日,研究所在广州召开云南、广西、福建垦区热作试验场、站工作座谈会,商定1958年各省区重点研究课题、分工协作及联系方式。
3月3日,研究所召开所务会议,成立搬迁委员会,由何康任主任委员,武树藩、钟俊麟任副主任委员。下设规划、基建和搬迁3个组,分别由吴修一、武树藩和周逸樵(行政办公室主任)任组长。在石牌设留穗办事处,周逸樵任主任,并由周逸樵、贺鹰抟、肖敬平、赵灿文组成搬迁后援工作组。研究所搬迁后广州石牌南秀村的所址及其建筑物由省政府交给正在筹办的华南化工学院使用,省政府拨出一项专款作为研究所基建补贴经费。第一批下迁人员(先头部队)主要是所室领导、主要科研和行政人员。
3月15,16日,第一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