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期间,原农垦部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被取消了,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被下放到国营农场进行再教育,一切科研工作都停止了。
1971年,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从农场抽调首批在下面表现突出的同志,开始组建兵团热作研究所。在新的形势下,科学研究应当如何开展,怎么开展,大家都心中无数。当时还开展了“下放空虚论”的大讨论,以求统一思想,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当时黄圣明任学习组组长,邢贻藏为副组长)。
1971年3月,由兵团热带作物学校的黄星五副政委从香港获得两瓶乙烯利开始,进行乙烯利刺激橡胶丰产的科学试验。黄政委带回的两瓶乙烯利,一瓶放在试验场,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另一瓶放在室内进行试制研究。室内,抽调了黎仕钊(原学院老师)、罗科、杜树荣等一批化学、有机化学、天然有机化学基础较好的同志,开始乙烯利的试制研究。由于当时在文革期间,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工作起来困难不少,最后室内试制工作仅剩黎仕钊一人。在他的建议下,我参加了此项研究工作。我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药专业,在元素化学的磷有机化学方面有较好的基础,曾在中国农科院农药室进行过有机磷农药的合成,撰写毕业论文,有一定的农药合成基础。在和张开明出差兴隆农场调查橡胶病害回所后,我和黎仕钊共同努力,查找资料,并从湛江加工所获得关键性资料。原料提纯等经过多次试验,修改方案,终于在室内试制成功,这是当时国内首次成功合成乙烯利(1978年,“橡胶化学刺激,产胶动态分析,割胶新制度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其中室内乙烯利合成、田间应用试验被拍成录像片,这是当时大会上仅有的3个录像片之一)。
经赵勤修层析分析,我们合成的乙烯利与国外乙烯利的主要成分完全相同。后来,由刘崇禧、叶歆泉(原学院老师)等组织乙烯利生产,专门派人到广州采购原料。一些化学危险品,都是科研人员肩挑上船的。当时董建华老师(原学院老师)也参加了合成乙烯利的原料提纯工作。由于加班生产乙烯利,我们带的不锈钢表的表带都长锈了。
经我们定量分析(包括方法的摸索)、配制的乙烯利,分别送到试验农场的一队、二队、三队、五队进行科学试验。参加试验的主要人员有杨建雄、杨少琼、许文献、吴源耀、何向东、朱贤锦(原学院老师)等。试验取得了很好的丰产效果,高产的可达4倍以上,但也发现它有长流胶的副作用,这将对橡胶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1971年10月后,上海澎浦化工厂、北京农药一厂相继实现乙烯利的工厂化生产,其中上海澎浦化工厂是由我们兵团热作所派杨少琼同志联系,由他们工业化生产,大批量供应乙烯利刺激剂的。从此时起,我们的室内制备乙烯利的工作也就停止了。而田间的乙烯利刺激橡胶丰产、稳产试验,则不仅没有停留在我们的试验农场,还扩大到西培等橡胶农场,在生产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肖敬平同志回到我们的兵团热作研究所。我们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经过充分讨论,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进一步开展了橡胶化学刺激、产胶动态分析、割胶新制度研究。
(黄圣明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