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元月3日,试验场场长梁子训通知我到他办公接受一项新任务。见面后,梁子训同志开门见山地说:“二队由原来单纯的副食品生产基地,转为以种植橡胶为主,以副食品生产为辅助。现正式通知你,把二队改为生理生化队,你任队长,张耀宗先生任技术队长,实行双重领导。”并指示要立即开垦150亩荒地,建立国外优良品系引进应用及实现橡胶栽培良种化的实验胶园,要实现胶园四化,即良种化、梯田化、覆盖化、防风林化。根据场领导及张耀宗先生多次指示,生理生化队地处从试验场场部到多个生产队的必经之路,是交通要道,一定要把150亩胶园建设好,树立一个样板,起到示范作用。
向荒山挺进,开辟橡胶园
按照场领导的指示精神,我带领全队职工,以原有50亩木薯地为基础,向大石山脚下东西两个方向开荒。开始砍岜工作进展缓慢,因为大石山脚下都是原始森林,大树参天,藤蔓密布,参天大树至少要两人手拉着手才能抱围过来;当时的伐木工具最好的就是锯子、斧头、砍刀,加上粮食紧张,许多工人们吃的是蕃薯、木薯等粗粮,很长时间都吃不上一块肉,肚子饿得特别快。尽管如此,广大职工为了祖国橡胶事业忘我的工作热情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终于征服了大山,150亩荒山被永不屈服的“橡胶人”踩在了脚下。接着,经过2个月的清理烧岜,一片高低凹凸的褐色土地渐渐地裸露于眼前,还遗留着未燃烧尽的大树墩,以及点缀在褐色土地上的灰白色大石头。橡胶所及试验场派了一部东方红拖拉机,开始推铲树墩。地面上的树墩比较好处理,地下的树根清理则十分艰难,因为荒地下树根纵横交错,拖拉机根本无法耕犁。
工地变战场,炮声隆隆响
当时对橡胶用地要求非常严格,一定要把地下的树根清理干净,以免影响以后胶树生长和病害发生。经工作小组商议,决定用炸药将地下树根清理掉。农场调来了大批炸药,以便进行爆破作业。一时间山里炮声隆隆,树根夹带着泥土漫天飞,有的飞上几十米的高空,落在远处森林里发出沙哗啦啦的声音。从远处望去,就像是正在进行着一场攻坚战斗,场面极为壮观。可以想象,当时的任务是何等的艰辛。我毫不夸张地说:“150亩橡胶地,纯粹是靠炸药炸出来的”。
规划、定标大会战
土地清理完毕后,开始耕犁、平整,并规划、定标。这时候,又出现一段小插曲。当时宝岛公社的社办农场即现在的红星队,抢占了40多亩土地。场里考虑到如果再开荒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将已开垦的100亩左右的土地,分成四个林段,分别编为01、02、03、04号林段,01林段种植RRIM600品系,02林段种植PR107品系,03林段种植PB86品系,04林段种植国内品种以作对照。计划已经确定,便开始组织全体职工挖穴、修环山行。根据专家的要求,橡胶穴的标准是长宽深都为80公分。许多工人从未挖过这样标准的植胶穴,为了保证质量,就用一个土办法,用木板条做成一个高长宽为80公分的木框架,以木框架能放入穴里为合格。
种下了一棵棵“守卫山林的卫士”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挖植胶穴的任务终于完成了。这时已是3月下旬,正是定植橡胶的好时机。也许是我们的举动感动了苍天,老天每天下午都下大雨。橡胶系的技术员亲自同工人一起拉线指导定植,种下的每一株橡胶苗都是笔直挺立的,横着竖着看都像列队的战士一样整齐。这些挺直站立在山里的“战士”,寄托着我们这代人的希望!
当时种下的胶苗面临的最大威胁是野兽——黄猄,黄猄的活动会直接毁坏橡胶刚刚长出的幼芽。为了保护好这批种植的胶苗,只好每晚派工人看守,直到橡胶苗生长到1米左右的高度,才撤回守夜的工人。就这样,全面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实现了胶园良种化、梯田化、覆盖化、防风林化的目标,树立了高标准植胶的样板。
实现了“幼苗年长3公分,单株年产干胶2公斤”的目标
1963年何康院长在一次会上提出,橡胶生产要达到“幼苗年长3公分,单株胶树年产干胶2公斤”的口号。这个目标在当时的条件下,实现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当时化肥非常紧缺,队里基本上没有化肥。为了实现这项指标,我们将林段分包到各班组、各户来管理,任务落实到每一位职工。职工们干劲十足,每天天未亮,就自觉地挑着粪桶,走约2公里的路程到院校本部,挑粪便到胶园给胶树施肥,然后再利用业余时间烧火烧土,积土杂肥,围覆在胶苗的周围,并使胶苗周围看不见一棵杂草。由于职工们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何康院校长提出的“幼苗年增长3公分”的目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举动仿佛还历历在目。经过五年的努力,橡胶树终于可以产胶了,并且单株年干胶产量达到了5公斤。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老一辈的领导郑克临副院长,经常戴着潮州草帽,扛着锄头,和工人们一起在林段里劳动、谈心,了解橡胶生长情况,了解工人们的生活及伙食情况,并指导工作。他的热情、关心职工及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给工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材料整理:张海雁
(蔡传楼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