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7日,在我国昆明召开的纪念中国天然橡胶100周年大会上,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IRRDB)主席坡拉沙将2004年度的2枚IRRDB橡胶杰出研究金奖,分别授予中国天然橡胶研究专家郝秉中与吴继林夫妇。作为世界顶级的橡胶专业研究机构,IRRDB颁发杰出研究金奖(RRIDB GOLD MEDAL FOR RESEARCH EXCELLENCE),以鼓励为天然橡胶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研人员,是世界天然橡胶研究方面的最高奖项。在此之前,先后有法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3名橡胶专家获此殊荣。IRRDB此次颁发两枚奖章,是因为郝秉中与吴继林夫妇两人的工作是没法分开的,他们一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是夫妻俩几十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晶,为此两人被誉为“橡胶夫妻”,宝岛新村(即华南热作“两院”所在地)的“居里夫妇”。
一、共同的追求
郝秉中出生于1936年,河南人。195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1964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海南岛的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前身)工作,主要从事天然橡胶树结构和发育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郝秉中的导师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张景越教授。张教授十分赏识郝秉中在植物学研究方面的能力。郝秉中在离开北京奔赴海南前曾向导师表示自己愧疚的心情:国家供给自己长期学习的机会,但自己对国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导师满怀深情地鼓励他:“你研究生期间的工作便是对国家的贡献”。于是郝秉中带着导师的鼓励,怀着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踏上奔赴海南的征途,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位于海南岛西部的华南热作“两院”。当时的“两院”从广州搬迁到海南儋州只有6年,周围都是荒山野岭,一切工作与生活条件都十分简陋与艰苦,但凭着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郝秉中到此地后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研究之中。
吴继林是四川人,与郝秉中同龄。他俩是四川大学生物系的同班同学。吴继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农业大学任教。在郝秉中赴海南工作后,吴继林一人独自带着幼子继续在北农大执教。这种牛郎织女,天各一方的分居两地的生活直到1973年才结束。当时吴继林所在的北农大发出调涵,希望郝秉中能到北农大去工作,与妻子团聚。但郝秉中却舍不得离开他正在从事的天然橡胶研究工作。于是,吴继林毅然决定放弃在首都北京过城市生活和在北农大执教的舒适环境与地位,选择南下,奔赴当时还是穷乡僻壤,落后荒凉的海南岛,调入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橡胶栽培研究所,与丈夫一起联手开创天然橡胶科研新天地。
在那个年代,从北京调到海南工作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吴继林的好友劝她:“北京户口迁出容易,再想回来就难了”。也有人对她说:“到边疆工作是献了青春还要献子孙的”。一位曾经到过海南岛的老同志对她说:“解放海南时我去过那里,一片荒凉,蚊子成群,旱蚂蝗见人就咬,你要三思而行”。这一切都阻止不了吴继林坚决要去海南工作的决心。吴继林想到的是海南岛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热带植物王国,我是一个植物学工作者,在那里一定能够发挥我的专长,有所作为。她还想到,为了发展天然橡胶,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已在那里艰苦奋斗了十多年,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的爱人是北大研究生毕业的,他也已在那里工作了8年,我能与他一起研究热带植物,再艰苦也是幸福的。于是吴继林毅然决然地携幼子从首都北京来到海南,从北农大调入华南热作“两院”。从此夫妻俩凭着对植物学的共同兴趣与爱好,凭着为祖国天然橡胶科学研究并肩奋斗的共同追求,走到一起,在“宝岛新村”开始了天然橡胶的基础研究工作。
二、共同的事业
初到“两院”时,实验参考资料不多,设备十分简陋,他们便和同事们一起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改善工作条件。为了橡胶研究,夫妇俩每天几乎都分不出工作与休息时间,通常在实验室泡了一整天,做累了,傍晚一起绕着校园散步,在路上边走边谈,谈的仍是橡胶课题上的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时谈着谈着便旁若无人地争起来,然后又回到实验室或家中去查找资料,找依据说服对方。他们就在这种共同的科学研究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
吴继林在大学时主修的是俄语,但搞橡胶研究需要查阅英文资料,在国外发表论文,参加国际会议都需要英语,怎么办?一切从头学起。她相信:别人能学好,我也能学好。于是她跟着年青人去上培训班,每课必到,而且一定坐到第一排。每天坚持背单词,小卡片做了一摞又一摞,从没间断。为了学好英语,她放得下面子,遇到不懂的就问别人,不管对方是长辈还是比自己年轻,只求能得到满意的解答。就这样,她一直坚持学到可以直接用英语写论文。
为了使基础研究更好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他俩经常下到农场生产队去收集资料,有时还要观察工人割胶。割胶的时间常是凌晨4-6点,他们必须在这段时间赶去,有时骑自行车,但因为林段道路不好,大多数时间都是走路去,其中的辛苦与疲劳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们出自于对橡胶研究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乐此不疲,再苦再累也心甘。
郝秉中与吴继林夫妇从事天然橡胶细胞学应用基础研究,需要先进的电子显微镜。1984年,研究院获联合国粮农组织50万美元援助,在湛江建立了透射电镜实验室。从此他们连续十几年,每年都要从海南到湛江工作3个月。当时那里的吃住条件相当差,但他们都不在乎。电子显微镜以X光作为光源,需要封闭黑暗的工作环境,因此观察电镜是一件非常细致和艰苦的工作,有的年青人在电镜室连续观察两小时就受不了,而郝秉中与吴继林夫妇却在电镜室里每天至少连续观察6-8小时,而且一干就是3个月。年纪大、身体差难不倒他们,他们总是为电镜中的新发现而无比激动,以至于忘了时间,经常是被值班人员叫出来才罢休。由于长时间在电镜辐射下工作,身体素质严重下降,电镜观察结束后检查,红血球和白血球经常降到标准线的最低值。但是为了取得橡胶树体内的重要信息,几十年来,他们都是这样无怨无悔地在电镜下观察研究,完成了一个个研究课题,并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吴继林回忆这段夫妻俩共同度过的“黑屋子岁月”时,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她说:“在那种静谧幽暗的环境里搞科研,又有爱人作伴,很多时候觉得是一种享受,甚至出来时还会有点舍不得。”正是由于两人对橡胶基础研究事业的热爱和契而不舍的艰辛努力,在电子显微镜的X光下,那些橡胶细胞一点点地暴露出了它们的秘密。
30多年来,郝秉中与吴继林夫妇在橡胶树的结构与发育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割胶技术方面,他们首次正确地阐明了橡胶树皮结构的层次,特别是阐明了有输导功能韧皮部的结构和发育,以及割胶对它的影响。这一结果是橡胶树解剖学和生理学最基本的知识之一,也是采胶技术最基本的根据之一。根据这些研究提出的在割胶中保护有输导功能韧皮部的原则,将割胶深度问题置于较正确的理论之上。在刺激采胶方面,他们较系统地研究了乙烯利对橡胶树的作用,发现橡胶树施用乙烯利的重要副作用之一是促进树皮局部衰老,同时与植保专家张开明研究员等合作证明了乙烯利能够诱导橡胶树对条溃疡病的抗性,提供了世界上极为稀有的实际利用乙烯利防病的例子。这些知识对改进刺激采胶方法都是很重要的。在排胶方面,他们揭示了割胶后乳管伤口形成一个蛋白质网,这个网的形成不但与胶乳产量有关,并且在保护伤口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这是对乳管伤口堵塞理论的重要发展。在产胶方面,他们首次以严格的实验证明了采胶促进乳管分化,并进一步证明茉莉酸是诱导乳管分化的关键因子。这一发现是橡胶树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在橡胶树的结构和发育方面,他们还发现了若干与温带树木不同的特点。胶树在落叶期保持着有功能的韧皮部,它的薄壁组织细胞在超微结构方面也不发生温带树木准备休眠时期发生的,能够导致组织抗寒性的那些变化。同样的特点也在其它热带植物中观察到。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栽培在冬季有低温地区的橡胶树和热带作物可能遭遇寒害。这些研究都有较高程度的创新性。正是由于具有创新性,他们的研究一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当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立时,他们就以助理研究员的身份申请到第一个科研项目。此后俩人先后共申请九个项目都获得批准。这在报批率只有15 %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让许多人称羡,受到了基金委和国内同行的一致好评。1998年吴继林也被委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评审组成员。
多年来的学习和研究,养成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但又不因循守旧,而是大胆创新。从项目立题到实验设计,从实验操作到论文撰写,他们都详实查阅大量资料,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反复讨论,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了实现科学创新,他们不断跟踪国际生物学的进展,把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应用到橡胶的研究中,努力攀登科学高峰。80年代国际植物学家开始重视若干新的激素类的物质,其中之一是茉莉酸。他们猜想它可能对橡胶树乳管分化有作用,于是就抓紧研究。经过反复严格的实验,他们终于证明茉莉酸确实能够诱导橡胶树乳管的分化。这一发现对天然橡胶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植物细胞分化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这项重要科学发现是他们俩经过整整18年锲而不舍研究的结果,他们证明茉莉酸作为一种伤害信号,能促使橡胶树生成更多的乳管,从而排出更多的胶乳。他俩都十分清楚,追踪诱导乳管分化的因子具有多么重要的科学价值,在最终确定这种有效物质是茉莉酸的那一刻,他们俩顿时感受到了巨大的喜悦。这项研究属于应用基础究。科技工作者都知道,进行应用基础研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与漫长的时间,只有真正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专业人士才能真正体味其中的艰辛与毅力。没有对基础研究工作深沉的爱好与不懈的追求,要想坚持到底,收获较大的成果是不可能的。
茉莉酸诱导乳管分化的发现为世界橡胶研究打开了一扇门。他俩的成果发表后,立刻在国际上引起反响,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正在此基础上进行转基因方面的研究,由此发端的研究将会不断延伸。除了茉莉酸诱导乳管分化这一重要科学发现之外,三十多年来,他们共同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他们先后发表了60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如《科学通报》、《植物学报》、《热带作物学报》和国际知名杂志Protoplasma、Annals of Botony、Trees和Journal of Nature Rubber Research等上面。正是由于他们俩在橡胶基础研究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1999年,郝秉中获得国家人事部一等功奖;2001年吴继林获得五部委颁发的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度IRRDB杰出研究金奖,是他俩历时3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获得的最高专业奖项。
三、共同的高尚品德
郝秉中与吴继林夫妇最让共事多年的同事和知情者敬佩的是他们具有共同的高尚品德。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他们深深体会到,要想攀登科学高峰,就必须排除眼前利益的诱惑,坚持献身科学。在讲究经济效益的当今时代,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对许多人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但他俩却几次放弃唾手可得的有显著经济效益的课题,而对基础研究痴心不改。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们就率先从植物解剖学的角度,研究了橡胶树增产剂乙烯利与产胶的关系,后又与植保专家张开明教授等合作,第一次得出“乙烯利能提高橡胶树对条溃疡病抗性”的结论,对指导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时他们本来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转向乙烯利的应用开发研究,但是他们没有动摇坚持进行基础研究的决心。
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有部分研究人员搞创收,获得了较多经济收入。他们也曾动过心想搞创收,当时任院长的黄宗道很关心搞基础研究.的人,也建议他们搞点创收。那时“两院”正在火热地搞红香蕉组培苗生产。吴继林从文献中找到配方,用红香蕉的花序培养出上万株组培苗。但他们后来发现红香蕉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好,既不抗风,也不高产,如果把这些苗卖给农民就可能给农民造成损失。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要有良心,决不能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于是他们决定一株苗都不卖,全部销毁。当时,他们也可以生产其它优良品种香蕉的组培苗,但他们觉得既搞创收又进行科研会让人分心,影响基础研究的进展。他们想到,从长远发展看,国家需要一部分人做基础研究,进行科学技术储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一直重视他们的研究工作,长期资助他们的研究项目。经过思想斗争之后,他们决定不再搞创收,而是发挥自己的专长,潜心做研究,献身科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搞科研的人都很清楚,基础研究是不能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可他俩却在这一领域默默无闻地研究了30多年。吴继林很坦然地说:“我们在这一领域做得很好,我们找到了快乐,没有必要丢下这么好的工作去做其它的。”他们共同培养的第一个弟子田维敏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导师的:“他们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不带任何功利,而且乐在其中,我敢说在这一点上,我的导师做的非常出色。”是什么动力促使他们这样淡泊名利,一心一意的搞科研?是伟大的理想指引着他们俩。正如郝秉中在一次接受学生记者采访时说的:“我们出生在抗日战争初期,在童年经历战乱,民族的苦难和屈辱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才有学习深造的机会。祖国培养了我们,把学到的知识报效国家是我们一生最大的愿望。”在这种爱国思想的指导下,他俩几十年如一日地携手攀登在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为共同的理想追求而相伴相随,风雨同舟,至始至终。
在科研上他俩很注重与人合作。以他俩为首的研究小组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每当回首过去的研究历程,他们都要表示对小组成员云翠英和谭海燕以及其他合作者的真诚感激。在培养年轻人方面,他们甘为人梯,言传身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去感化青年人。此外,他们还经常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科研资料毫不保留地公开给予青年人,让他们的弟子在他们的科研成果基础上申报课题。同时,他们还经常召开小型学术座谈会,进行学术交流讨论,帮助年轻人提高业务水平。自1992年开始带研究生以来,在他们夫妇的精心指导下,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品德好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的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成为橡胶研究的骨干,有的已经在科研工作中崭露头角。
“橡胶夫妻”所具有的其同的高尚品德,还体现在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着橡胶基础研究,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简陋的科研设备从不抱怨,并且专心致志搞科研。他们的生活十分简朴,食堂、实验室、家三点一线是他们每天必走的路。为了全身心投入科研,他们甚至不串门,不会客。学生记者几次闯进他们家进行采访,他们仍然一再声明:“我说过我们家是不欢迎客人的。”学生记者执着进入他们家后大吃一惊,认为这是他们见过的“两院”科研人员中最简单又最富有的家。环视他们家的书架上,书桌上堆满的资料书籍,大多数是英文版的。就是在这个“坐拥书城”的环境中,他们过着简单的生活,但他们每天常做的功课是共读一篇关于生物学前沿动态方面的文章。
科学研究完全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验室成了他俩另一个温馨的家。由于两人忙于橡胶研究,年轻时就把年幼的孩子交给两人的父母轮流照看。后来有了孙女,他们照样没时间与孩子们团聚,儿子和儿媳在广州工作,他俩还是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科研工作去帮忙照看孙女。虽然少了一份全家团聚的天伦之乐,但实验室里的忙碌让他们生活得很充实,一次次科研成果的取得,让他们享受到了艰辛奋斗、不懈追求后的喜悦。这种从科学研究中获得的快乐,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正如吴继林所说:“因为有了橡胶研究这样的共同理想做支持,两个人的生活步调高度一致,粗茶淡饭,起居规律,身体也没什么大毛病。”在生活方面,他们就是如此的朴实无华,简单和谐。有的人笑他们“傻”,说都什么年代了还象苦行僧那样折腾自己。可他俩却说:“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我们在科研上有所发现便觉得快乐,便找到了乐趣,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当郝秉中与吴继林夫妇获得国际IRRDB颁发的最高奖,表彰他们在橡胶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后,学生记者去采访他们,吴继林却说:“我们是很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们没有什么特殊,老一辈专家都是这样的。”学生记者惊讶的发现,面对他们奋斗终身的科学事业与成果,面对世界橡胶研究的最高奖项,他们俩竟是用这样一句平平淡淡的话一语概之。这就是真正的科学家的品德风范。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一个科学家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其道德的意义永远大于科学的意义。”这个评价对于“两院”的“居里夫妇”——郝秉中与吴继林来说,也是当之无愧的。
(章汝先华 南热带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