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椰子所退休职工徐月发老人是我国椰子栽培的“无冕之王”,怀着满满的敬意,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徐老家中。初见老人,只见他衣着朴素、头发花白,布满皱纹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刚做过心脏手术的身体还有些羸弱却依然精神矍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月发老人,今年76岁,马来西亚归侨,16岁参加工作,5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工作在椰子栽培研究一线,退休后仍老骥伏枥、信仰不改,积极发挥土专家“传帮带”的作用。
开疆辟土创基业
1953年,11岁的徐月发随父母从马来西亚回到中国,他们的第一站被安排在华侨农场(后来调入试验场),1958年在热作所(品资所前身)椰子研究组从事技术工作。
当时我国椰子研究刚刚起步,没有可参考借鉴的资料,为拿到高种椰子生物学习性的第一手资料,由邓励教授、林鸿燕和徐月发组成木本油料研究组,自1959年起长期蹲点在文昌市东郊镇建华山,上世纪60年代张诒仙加入团队。从儋州两院到文昌东郊,坐班车需要2天。没有住的地方,研究组成员就住在建华山寺庙里,2年后才由地方政府协调住进了东郊热作场。条件的艰苦没有压垮大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经过4年的蹲点研究,研究组弄清楚了椰子年抽叶数、年抽苞数、花苞败育率和果实成熟时间,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研究组还在文昌东郊椰园开展椰子高产措施试验,在椰园灭荒的基础上加强椰园托管和施肥,使东郊椰园低产树变为中产树或高产树,成效显著。
4人研究组中,张诒仙副研究员为了找到高种椰子的最佳杂交方法,人工授粉时从近20米高的椰子树上跌下,导致终身残疾;1978年,为创办我国第一个椰子试验站,热作所木本油料组组长邓励和办公室主任林鸿燕挑选站址时,在从三亚返回文昌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我国当时最好的两位椰子研究专家永远留在了跋涉的路上,仅剩徐月发1人继续从事椰子栽培研究。
1979年,徐月发作为十人筹建组成员之一,从儋州两院举家搬迁到文昌,筹建文昌椰子试验站(椰子所前身)。
兢兢业业为工作
作为技术人员,徐月发的任务就是配合后来被称为“椰子王”的毛祖舜研究员定标、定植、管理试验基地的椰子,观察、记录、整理椰子的生长情况,收集第一手科研资料。
徐月发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参加过任何专业知识培训,为了做好工作,他勤思考、善比较、爱钻研,靠持之以恒和专注的精神,扎根一线,一边学习一边做,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观察一株椰子的叶片数、产果数、落果数等生物学特性,他不顾个人安危,长期爬上一、二十米高的椰树上观察、记录。当时没有电脑,他每天人工观察定植的不同种类椰子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细心观察和认真记录下每一个数据。为了种好椰子,他自我摸索栽培技术,根据椰苗长势不断调整管理,成为椰子栽培的“土专家”。徐月发每月有20多天都在室外,无暇照顾家里老小,家中一切都交给了爱人。正是徐月发的忘我工作和无私奉献,为椰子所的椰子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科研数据。
不忘初心传真技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徐月发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因他是归侨,当时受1971年林彪事件影响,未能如愿以偿,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他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处处向党员看齐,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90年代徐月发再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强烈表明自己的入党意愿,1993年,年届51岁的徐月发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的夙望。
退休后徐老不忘初心,虽已高龄,但热情不减。2017年2月23日,徐老与椰子所专家一起赴儋州热科院试验场,对椰子所负责建设的20亩矮种椰子示范园与400亩槟榔种植园进行现场勘查与技术指导,帮助青年科技人员成长;亲赴昌江县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对椰子的种植与管理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真是“倾囊相授传真经”。徐老表示,只要自己身体力行,就一定会为椰子产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全力支持椰子科技事业发展。
徐老为昌江县农户提供椰子技术指导
离开徐老家时,回望徐老不断挥手的身影,大家虽默不作声,但内心却被老人满腔热忱深深感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