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便看见门框上方醒目的“光荣之家”和“光荣烈属”牌匾,这便是阮传荣老人的家,轻轻推门一看,阮老已经笑盈盈地站在客厅中央等着我们了。虽已耄耋之年,阮老却仍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客厅的一角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厚厚的一摞报纸和书籍,茶几上还有一份打开的当日报纸,书香氤氲。“人老了,但不能跟社会脱节。”83岁的阮老说,退休20多年来每天通过看报纸了解时政和民生新闻,“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了,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了!”阮老由衷地感慨。
红色基因永传承
阮传荣是革命烈士后代,其父1939年参加革命,1942年在抗日战争中不幸牺牲,时年34岁。阮传荣年仅7岁就失去了父爱,从小便与年幼的弟妹一起分担母亲养家糊口的重担,历经岁月磨砺。受父母的影响、组织的培养,阮传荣从小便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念。20岁参军,多次获部队嘉奖;退伍后在海南农垦机务学校当学员,因表现优异,曾被评为“五好”学员、“五好”团干,1960年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烈士后人更自强
“我的父亲是为革命献身的,而我的母亲一生也默默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着我们,不向国家提任何要求。在这方面,我和我的儿女应该向我母亲学习。她一辈子虽很清贫,但很坚韧。”阮老说,“虽然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和过去不一样了,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但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革命先辈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执著精神更要学习和传承!”
阮传荣1961年9月被保送到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就读热作栽培专业,时任学生会主席,1965年1月代表学院出席中华全国学生第18届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65年7月本科毕业,他积极响应学院的号召,报名想到云南偏远山区工作,后来服从组织分配到当时的学院人事处工作。
1965年1月代表出席中华全国学生第18届代表会议的照片
1979年底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筹建椰子试验站(椰子所),阮传荣又主动请缨,离开安稳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与张世祯、聂声扬3人作为“先遣部队”,前往文昌接收广东农垦文昌橡胶育种站(以下简称育种站)移交给椰子试验站的清澜片区连队,即后来的椰子所试验一队、二队、三队、四队。紧接着与后续加入的10人筹建小组成员一起,克服匮乏的物质条件、艰苦的工作条件和清苦的生活条件,艰难起步、从零开始,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努力拼搏的毅力,迅速在4个连队建起了生活住房、兴建起科研大楼,在实验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的基础上开始了艰苦的椰子科技事业研究。
平凡之中见大义
调入椰子试验站后,阮传荣服从组织安排,放弃了科研事业,一直从事党政工作。笔者曾不解地问他:“您是6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天之骄子,放弃专业从事管理工作,后悔吗?和您一起当初毕业分配的大学生,退休后至少也是副研究员了,而您还是助理研究员,有没有一丝埋怨?”阮老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后悔!不埋怨!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成长,我是党培养的,党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建站初期,含接管育种站的土地和人员,全站职工达300多人,但绝大部分是连队工人,管理部门仅有科研生产办和党政办,怎么管?曾任党政办主任的阮老面带笑容,果断地答道:“抓住关键工作、重点工作就努力去干,不含糊。”一是抓组织纪律。针对人员松散现象,组织制定了工作纪律制度、不断加强职工思想教育;二是抓纪检监察。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生产伴生利益,针对站里出现的腐败等不良倾向,通过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和对基建、科研设备购买等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实时监督检查,构筑了拒腐防变的防线;三是抓党员发展。积极将生产科研的业务骨干,在群众中有号召力、有威信的先进分子引导到党的队伍中来,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牢固树立表率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四是抓好计划生育,落实好国家政策。
阮传荣担任党政办主任多年,工作纷繁冗杂,他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儿女常嗔怪他对家庭关心不够,可他数十年如一日,一如既往。
“我父亲很讲原则,对于认定的事情、违反原则的事情一律说‘不’阮老的儿子告诉我们,“对职工大事讲原则,对自己和我们子女更严格,父亲相当廉洁,从未从单位拿过一纸一笔。就是父亲的‘轴’得罪了不少职工,也影响了他的提拔,可他还是老样子。”
“国家培养了我,我是烈士的儿子,更要传承父辈们忠诚、奉献的精神。”临别前,阮老告诉我们,“讲原则是对党忠诚、讲奉献就要服从组织,希望我的子女后代也能传承我家的家风,因为我们是烈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