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普通的办事人员,没有创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平平淡淡的,没啥故事。”知道我们要采访他,谢自松老人谦逊地摆摆手,并热情地邀请我们入座。倾听谢老讲述过去的岁月,让我们深深感慨到什么才是真正为科研事业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满满的正能量。“惊天动地”是历史伟人的使命,而正是像谢自松一样“普通而平凡”的老一辈,为椰子科技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谢自松到椰子试验站(椰子所前身)以前,在广东农垦文昌橡胶育种站(以下简称育种站)第11连队工作,1980年1月根据国家部署,育种站清澜片区连队移交椰子试验站,他所在的连队整体划归椰子试验站试验四队。
“椰子试验站的建设几乎是跟国家改革开放同期开始的。”谢老回忆说,“当时条件艰苦,各方面资源紧缺,办公楼、宿舍、实验基地……什么都没有,我到站里后任工会干事,第一项工作就是筹建办公大楼。”
千百年来,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要在农民的“地盘”上建楼房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虽然土地已经划拨给站里,但无论是村领导还是老百姓都不同意施工,多次的集体阻挠让工程建设陷入困境。一边是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没做通,一边是科技事业发展需要尽快建起科研办公大楼,怎么办?硬碰硬肯定不能解决问题,几经走访之后,谢自松决定换种方式,站在村民的角度看问题:村民为何不同意我们过来?我们建起办公楼后是否可以给他们带来好处?
当了解到村里人用水困难等情况后,谢自松立即组织职工帮忙筹钱、联系政府、出人出力,为村里打了第一口水井;村里穷,拉不起电线,站里承诺办公大楼通电时帮他们一并弄好,后来经多方协商,终于做到了家家通电,老百姓别提有多高兴了!站里还帮村民买了碾米机,等等,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心与心的距离因此近了,工作开展也就顺利了,科研办公大楼最后也如期竣工了。
椰子试验站大楼
竭尽全力争取利益
行政楼、生活区、科研基地慢慢建好了,全站的工作重心向科研方向逐步转移。科研工作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而育种站划拨来的大多数是工人,做不了研究工作;再加上人多任务少,所以当时好多工人都闲晃着没有具体事可干。
为解决职工及其家属就业问题,经院里批准,站里决定自建椰垫加工厂,以椰子壳为原材料生产床垫半成品。谢自松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了椰垫加工厂一名办事员。当时全站只有一台椰壳粉碎机,晾晒、铺平、加胶、压垫等工序全靠人工,大家齐心协力,每人每天能生产40多张床垫半成品,很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也带来了年产值300万元的经济效益。椰垫生产出来了,如何打开销路?作为厂里的主要骨干,谢自松最关心的还是销售问题。“同事们辛辛苦苦把垫子生产出来了,不能砸在手里啊!”谢自松朴实地咧嘴一笑,“当时也不觉得苦,我全国各地到处跑,四川、山东、上海、宁夏都有客户,最北边去过吉林。”
最难的还是催款。有一次上海一位客户打来电话,说椰垫加工厂的产品出了问题,垫子开胶了,不肯付款。站里派谢自松去沟通要款。此事关乎整个厂的利益,谢自松倍感压力。经调查,垫子开胶的原因是客户存储不当,且产品积压,半成品放置时间过长导致。原因查明了,可客户还是不肯付款。如何把双方损失都降到最低,取得双赢?谢自松只身一人在上海蹲点,天天去找客户沟通,既要从客户角度出发,又要保证厂的利益,动之以情、晓之于理,经过半个月的“周旋”,客户终于同意按成本价支付了货款,还被谢老的真诚所打动,还与椰垫加工厂签订协议成为长期合作伙伴。
退而不休服务社区
采访结束离开的时候,偶遇谢老的爱人带着一个小孩在与邻居聊天,“您这孙子多大了?”我们随口问了一句。还没等谢老开口,邻居大姐抢着给我们介绍老两口的先进事迹“他家小孙子都上初中了,这是我们邻居的孩子,谢老两口子心肠好,经常义务帮我们带孩子,街坊邻里谁有事走不开的,都跑来拜托他们,从不推辞”。
谢老笑着从老伴手里接过孩子,“邻里之间能帮就帮一下。有人想给我们钱,让我们专职帮带孩子,我没同意。别人能把孩子托付给你就是信任你,咱不图啥。”
邻居大姐骄傲地抢着说:“你看我们小区卫生搞得好吧?我们小区没有物业,不用交物业费,这都是谢老的功劳。水管管道坏了、楼道灯不亮了,只要告诉他,一准帮你解决,比物业公司好多了。”原来自谢老退休后,就兼职做起了小区的“区长”。
“原来的物业不负责任,东西坏了没人管,大家生活都不方便,我就组织了几次维修,大家出钱,我帮忙跑跑腿,联系一下维修公司,也没干啥。”谢老不好意思地说,“趁着自己还能动,就多干点。而且都是家门口的事儿,也是给自家干事,谈不上奉献。”
说起谢老,小区里的人都赞不绝口。但谢老总是平淡地摆摆手说道“这都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不值得提,不值得提。”
与谢老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