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是第一次到安教授(安贤书,副研究员,大家习惯叫他“安教授”)家,但我们还是再次被深深地震撼了:斑驳的外墙、窄小的过道,简陋而整洁的房间,青色条形地板已表明了它的历史(后来得知是文革时期铺设)……如果不是房间入口书柜里摆放着满满的专业书籍和一叠厚重的获奖证书,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行动缓慢、吐字不清但头脑清晰的老者竟是从事植保研究39载的老专家,通过缓缓交流与慢慢比划,安教授和我们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
与农业结缘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各方面建设人才匮乏。1956年23岁的安贤书被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录取,自此,他与农业结缘。1960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热科院前身,以下简称热科院)湛江湖光岩旁的粤西试验站从事科研工作。文革爆发后,1969年研究所进入兵团接管时期,安贤书划归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六团(国营东红农场)从事植物保护研究。1982年安贤书调入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椰子试验站(椰子所前身)从事椰子、橡胶、胡椒、胶园防护、果树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不管是毕业初期的迷茫,还是文革期间的动荡,抑或是随后的工作调动,在那个“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的年代,安贤书淡泊而沉静,始终忘我地忙碌在农业病虫害防治科研一线,扎根在田间地头,潜心钻研,默默贡献。
安贤书大学毕业证书
上下而求索
初到椰子试验站时,全站科研人员仅7、8人,从事植保研究的仅安贤书和吴多扬2人。仪器设备简单,仅有普通电子显微镜和背式喷药机,来往4个试验基地全靠简易自行车。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安贤书踏踏实实做科研,风风雨雨几十载,主要从事椰子、胡椒、橡胶等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和低产椰园改造技术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海南椰子种植面积有34万亩(每亩15株),一种叶斑病大面积爆发,死苗率10%-20%,患病的成年树1-3外轮叶片受害较严重,导致单株年减产椰果4-6个,37万株成年树年减产椰果22万个左右,给广大椰子种植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情况,安贤书不敢懈怠、马不停蹄地投入研究,对此病开展了病原鉴定(显微镜技术),确定了该病原是掌状拟盘多毛孢菌,并对其病害流行规律和防治进行研究,通过不断试验实践,找到了有效控制该病害的药剂和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了椰子灰斑病的流行。鉴于其良好的防治效果,安贤书曾被邀请去西安作专题报告,其中采用波尔多液及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技术沿用至今。
在椰子红棕橡甲防治方面,他采用油漆粘、必要时砍树和激素引诱的技术,取得很好的成效,此成果也被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成记录影片,得以推广应用,其中激素引诱技术至今仍在使用;另外,为了夜间集中捕杀害虫,安贤书首次设计了诱虫灯,广泛应用,效果显著。
为了改造低产椰子园,安贤书风雨无阻,奔走在椰子林间地头,多年来通过调查和深入研究,找出了椰子低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低产园改造技术。此成果于2001年获得了海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这让安老深刻体会到:成功离不开辛勤的耕耘和默默的付出。他语重深长地对来访的年轻植保博士牛晓庆重复着这句感悟。
春华秋实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安贤书的辛勤付出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星天牛防治方法”60年代中期在广东省湛江专区木麻黄植区推广;“风害胶树处理与复壮措施”60年代中期在湛江垦区风害植胶农场、70年代初期在海南垦区风害植胶农场推广;1987年首次发现由尖孢镰刀菌引发的胡椒枯萎病,并探索出可根治该病的一些方法;1987年“第二代胶园防护林树种和结构的研究”获海南农垦局科技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01年“低产椰园改造提高产量和社会经济效益研究”获海南省科学进步奖四等奖、热农院校科学进步奖一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安贤书共发表论文60余篇。1979年获海南行政区农垦局在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贡献者三等奖;1986年由于他在科技普查工作中,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作出了贡献,农牧渔业部特致以感谢并予表彰;2002年获国营东红农场创建五十周年“十名功勋人物”荣誉称号。
我们怀着满满的敬仰倾听着安教授的故事,简单质朴的语言感人至深。我们被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忘我工作、不懈奋斗的战斗情怀而深深感染着。虽意犹未尽,但因安教授身体不是很好,不宜过多打扰。依依惜别时,安教授一定要硬撑着站起来为我们送行,就像慈祥的老父亲依靠在门框,望着我们的车渐渐远去。
采访组与安贤书(左二)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