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微信公众号的分享文章,让所里的群聊热闹了起来,一位面带笑容的老人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而她就在我的故乡──“两院”(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与原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的简称)。
热科院留下了属于她的传奇故事,她就是张诒仙。
“Coconut”!张老师(副研究员)用她那带着一点湖南乡音的口吻说起这个单词,瞬间把我逗笑了,笑声之余,才惊觉这是张老师翻译的第一部著作──《椰子》。
你的笑容温暖我的心
笔者在国庆节时拜访了张老师。
“张老师!”“哎,来啦!”
在门外听着她铿锵有力的回答,根本想象不出来她是位坐在轮椅上、半身残疾的八旬老人。一开门,张老师爽朗的笑声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这笑声好似透过阳台洒进来的阳光,那么灿烂,那么温暖。
人们总是说,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张老师灿烂的笑容陪伴着她,激励着她,哪怕是瘫痪后她也始终笑对人生。
张诒仙,1958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后被分配至“两院”。一开始她从事人事管理工作,“当时院里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学着做什么”,张老师说道。即便她是农科大学出身,受条件所限,她只好先从事与专业不相符的工作。但很快,她接到了国家下达的椰子研究任务,张老师虽喜出望外,想到自己终于“英雄”有武之地了,但是心里仍惴惴不安,一方面自己并没有对椰子有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当时国内的椰子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她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开始有点敬畏,试图推脱。为此还曾写信给时任院长的何康,向他请辞,但最后还是自己说服了自己,勇敢地接下了重任。
在海南开启第二次新生活的她来到了文昌,开始了椰子研究。但是,上天似乎和她开了一个玩笑,为她打开一扇大门的同时却又关上了一扇天窗。有一天,为了能细致入微地观察椰子花的授粉过程,她亲自爬到椰子树上。在观察过程中不慎从树上摔了下来,造成了三处胸椎压缩性骨折。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落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造成了高位截瘫,26岁的她,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我能多活一天,就多了一份幸运。”瘫痪并没有阻碍她活下去的勇气,反之,她开始在轮椅上开启了新生活。虽然行动不便,但依旧在家里进行办公。工作之余,开始自学英语和日语。“既然行动不变,何不与书为友,在轮椅上实现自身价值。”张诒仙对工作的热爱丝毫不减。当时,国内的椰子研究处于空白,她就利用自学翻译了20多万字的《椰子》一书,给海南甚至国内的椰子研究带来了深远影响。此外,她还出版了许多译著和编著,论文《叶片蛋白质的开发与利用》还被编入科教兴国系列丛书。
我想,微笑对她来说是最大的鼓励吧。因为时值国庆佳节,窗外显得格外热闹,而房里却多一份恬适,她晒着太阳,面带微笑。
苦难是一种意志
我告诉了张老师一个小“秘密”,我是个土生土长的“两院”人,而她的来院时间,比我出生时早了整整35年。谈起两院的变化和人生经历,她娓娓向我们道来。
1959年,刚大学毕业的张诒仙只身来到海南。地处海南岛西部的“两院”,当时交通尤为不便。一路来,看着路旁越来越稀少的人群,她有些许畏惧。“刚到这里时,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宿舍里只有一张木板床。”条件艰苦,但她依旧充满着向往。“几十年过去了,可以说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只是在电视机里,在阳台上,在轮椅上,她依旧能感受到国家、热科院的巨大变迁。
从小生活在大山里的张诒仙,是一个孤儿。在她1岁时,父亲就不幸去世了,从小由母亲抚养长大。母女俩相依为命,她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比同龄的孩子重的多。因为父亲是家中的长子,去世后,家里的大小事都落在了母亲的身上。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地艰难生活,也避免不了旁人的闲言碎语。但是,都说在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年幼的张诒仙坚强无所畏惧的性格形成,正源自于她的母亲。
从小她就跟着母亲上山砍柴,下地干农活,农忙时都顾不上学习。走惯了崎岖山路的她,上学时常常要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走3、4里山路,才能到达学校。日积月累,让她觉得,能克服的都不是困难。那时候毛主席提倡,教育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也促使了她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
谈起张老师的名字,我特别好奇这个生僻的诒字。经了解之后才发现这是她的字辈,有赠与、给予的意思。她的一生献给了国家、献给了椰子研究事业,这是她人生的重要一笔,也是椰子研究发展前进的一大步。
先斩后奏未必是坏事
“我决定要继续念书,就背着书包下了山。”因为家庭原因,张诒仙初中时休学一年在家。后来决定要继续完成学业,就只身一人到县城里去参加了中考。“我上了大学才往家里寄了信,我母亲也是通过我舅舅才知道我考上了。”顺利考上了高中的她,没想到还得到了保送大学的名额,还来不及报喜,就已经到了学校报到了。“到了海南才托人寄了家书,告知我母亲我被分配到海南工作”。放榜的当天就要求张诒仙收拾行李与大家伙一起出发,甚至来不及给家里报个平安。
就这样,张诒仙人生的重要决定,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她笑着说,“我总是先斩后奏,但未必是坏事。”她知道有着与她一样要强的母亲,也会选择和她同样的道路,而她替自己作了选择,母亲也会全心全意地支持她。
“我不后悔,从来不后悔。”斩钉截铁地回答,让眼泪在我的眼眶里不停地打转。即便是现在生活不能自理,不便走出家门,张老师依然没有后悔在两院奉献的青春,也没有后悔多年的背井离乡。好像这一切,在她翻越一座座大山时,已经得到了答案。因为她的坚强,让她的人生一直走着上坡路,虽然曲折,却始终向阳。
对椰子所的展望
长时间的交谈不仅没有让她疲惫,谈起对椰子所的展望时她愈发精神。
张老师对于椰子研究提到了两点建议。一是知己知彼。要知道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好的成果要汲取经验,为我所用;发现不足要及时总结,才能提升。二是遗传育种,依旧要作为研究里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要从高产、高质方面着手,让长时间的研究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在谈及对椰子所新生代力量的寄语时,张老师说:年轻人要以“德”为先,即便是高素质人才也要将“德”作为一生的必修课;要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看清方向,一往直前,无悔便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