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聂声扬的名字还是“椰子王”毛祖舜教授提起的,毛教授饱含深情地对我们说起热科院椰子所“十大金刚”的故事,所谓“十大金刚”,就是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椰子试验站筹建十人小组成员,可谓椰子所的开拓先锋,聂声扬便是其中一员。
一纸文件,让他与椰子站结缘
1958年,聂声扬从广东省文昌农业学校毕业分配到热作所(品资所前身)木本油料课题组从事油棕研究工作,为油棕试验基地负责人。当时恰逢中央决定开展以丰产为目标的农业样板田活动,时任华南特种林业研究所所长何康主持编制椰子、油棕、剑麻、药用植物、香料饮料作物等专项计划任务书,要求各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一线,根据自己的专业下到各农场、公社蹲点建立专业样板田,总结生产经验,进行试验和推广成果。作为油棕研究方面的专家,聂声扬积极响应,他常常早出晚归、出差蹲点实验更是家常便饭,一家人聚少离多,一回家还要忙着看书整理资料,家里的事务全靠爱人操持,3个年幼的子女也是爱人一手带大。爱人常常嗔怪他“只顾大家、不顾小家”。
1979年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拟建文昌椰子试验站,聂声扬主动报名参加“先遣部队”,与张世祯、阮传荣2人一起,首批前往文昌接收广东省海南农垦局所属文昌橡胶研究所移交给椰子试验站的清澜片区连队,即后来的椰子所试验一队、二队、三队、四队。
1979年10月18日,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人事处印发了《关于成立文昌椰子试验站筹建小组的通知》,明确成立文昌椰子试验站筹建小组,小组成员10人(含先遣部队3人),负责和先遣部队3人一起完成交接后的试验站筹建工作。其中聂声扬、江式邦、陈新月等3人为临时调拨,也就是聂声扬完成筹建工作后可以继续回热作所从事科研工作。
然而聂声扬这个“临时”人员不仅没有回到科研条件相对较好、生活设施齐备的热作所,而是索性将3个孩子及爱人相继带到了椰子试验站,从此,他将自己的人生目标永远定格在我国的椰子科技事业上。
从零开始,苦抓生产和基建
椰子试验站建站初期,从原农垦橡胶研究所移交过来的几万亩土地,大部分种植的是橡胶,而根据试验站科研、生产发展的需要必须将大部分的橡胶林改造成椰子林,工程巨大;同时建站之初科研基础设施薄弱、设备欠缺,大量的基建工作急需展开。当时,聂声扬主抓生产和基建这两块“难啃的硬骨头”。
为了安心在椰子试验站工作,1981年春聂声扬首先将3个孩子带到了椰子试验站,没有住房他就带着孩子们住工棚。夜间风一吹,呼呼地响,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为了让聂声扬专心工作,不因照顾孩子而分心,1981年底,聂声扬当小学校长的爱人也改行调入椰子试验站当了一名会计。从此,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中。
椰子试验站有4个试验基地(沿用兵团叫法称为“连队”),而所机关和4个基地相距较远,作为主抓生产的负责人,聂声扬经常要到各个连队指导基地改造和椰子种植,来往全靠简易自行车。1981年全站开始大量组织种植椰子,基地面积达5、6千亩,工作任务繁重。聂声扬经常陪时任站长的张世祯下队检查,他本人更是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耐心指导工人开展工作。
此外,聂声扬还负责椰子试验站的基建工作,当得知站里要建科研办公大楼时,老家搞工程的朋友提出,如果聂声扬把科研办公大楼项目给他做,他就在老家给聂声扬盖一套房子。聂声扬断然拒绝并好言相劝,告诉朋友必须通过正常渠道争取工程项目。不贪大不拿小,聂声扬甚至不准家人到工地捡拾废弃木材的边角料做柴火。
在聂声扬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椰子试验站4个试验基地的椰子种植和橡胶林改造进展顺利,科研办公大楼也如期竣工。
拼命工作,奋战到最后一刻
刚刚组建站本部时急需兴建科研办公大楼,虽然土地已经划拨给站里,但部分老百姓还是因不满和不理解而闹事,认为占用了他们的土地。聂声扬便主动出面解释和沟通,从村民的角度思考他们的需求,积极和站领导协调帮助村民解决困难,给村里打了第一口水井,协商地方政府给村民家家通了电……不少村民还和他成了好朋友,大楼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站里职工谁人有事,他总是主动出手相助,提起他,从站部机关到试验连队的职工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
拼命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即使身患重病站领导让他休息,他仍然坚持从床上爬起来埋头工作,晚上虽经历病痛的折磨,可第二天他又骑着自行车准时出现在试验基地指导工作……然而,时光定格在1985年,年仅48岁的聂声扬永远离开了我们……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聂声扬用实干书写对椰子科技事业的使命担当,用生命诠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