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2019年椰子所建所40周年,今年7月,所成立编委会组织撰写所志,希望以厚重的史献资料为建所40周年献礼。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写、从何入手?对所历史沿革的了解和认识,仅限于从所网站首页所简介的寥寥数语中知晓一星半点,好生遗憾。
初访见成效
1979年始建椰子试验站(椰子所前身),几乎是跟国家改革开放同期兴建;同时椰子所科技事业发展历程就是中国椰子科技事业的发展史。如此厚重的历史,让我们愈加好奇这个偏居一隅的国家级研究所,它的过去究竟是怎样的,它又经历了些什么?老同志们口中所说的5万多亩地又是怎么变成现在的6千多亩?兵团连队和我们所有什么关系?中国椰子研究又是怎么起步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在脑海中萦绕,让我们越发急迫地想揭开它的面纱。
今年5月,在慰问退休老专家毛祖舜时,有幸和他的爱人邱维美副研究员进行长聊。毛教授和邱阿姨热情地展示了他们珍藏的宝贵历史资料,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让我们第一次了解到所里的“十大金刚”(10人筹建小组)、建华山土地庙的故事、热作所和椰子所的关系、土壤农化分析实验室的兴建,等等,我们把邱阿姨的事迹写了下来,没想到深受好评,稿件经院离退休处修订、审核并帮助发布到部离退休干部局官网。记载为椰子科技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一辈“椰子所人”的感人事迹,既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新一代“椰子所人”进一步了解所情所史,吸取凝心聚力、奋发前行的动力源泉。
系列专访扩影响
自此我们便一发不可收拾,随后,相继采访了阮传荣、安贤书、徐月发、陈木荣、黄宽猛等老前辈,他们中有的是在平凡岗位工作的老一辈科研人员、有的是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土专家、还有不少普普通通的管理和工勤人员。他们每个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人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让我们忍不住采访一结束,便想立马坐到电脑旁把他们的故事变成文字永远记录下来,生怕过一夜就会遗忘些许。
采访稿陆续在农业农村部离退休干部局网站发布,个别稿件在部离退休干部局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还发表在《中国老年报》,椰子所还将专访整理成离退休专题工作简报发给院各单位交流学习,大大提高了该所在部、院系统的影响力。
访出椰子科技史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的疑问也一个个解开了,过去的一幕幕就像电影片段一样不断在我们眼前闪现。在和王富有所长谈起我们的感受时,他热心鼓励我们梳理一下采访稿,把散乱的片段串起来,编著成椰子所的所志,这是一件很有历史意义的事情。
于是,我们满怀激情地翻阅档案资料、整理采访稿,每梳理清楚一段历史,都发自内心的高兴和雀跃。我们自始至终都被老一辈“椰子所人”的故事所感动着,安贤书老人连说话都很困难,但还坚持用手比划着尽可能地和我们交流,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我们想知道的专业术语;徐月发老专家手术刚出院就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聂声扬老前辈病重了还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刻,英年早逝……他们为椰子科技事业奋斗的激情和初心,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我们一定要把椰子科技初创岁月的历史记载下来,要把老一辈“椰子所人”的故事记录下来,激励后人。
以11位离退休老同志口述历史和2位旁述者的介绍为依据,通过老一代“椰子所人”亲历、亲见、亲闻,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整理出6万字的书稿,叙述我国椰子科技事业从无到有、由小而大的发展历程和老一辈“椰子所人”志坚行苦的奋斗历程,再现椰子所建站初期的业务、建设、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从多个角度重现我国椰子科技事业的建设和椰子试验站建站创业等历史。
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未来。通过对离退休人员专访,既讲述了老同志的故事,又挖掘了厚重的历史,还能让青年科技人员了解所情所史、提升自身能力,超越自我,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意义。岁月如歌,回首往昔忆峥嵘;昂首阔步,砥砺奋进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