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的北京城寒风凛冽,中国科技会堂内却是一片喜悦祥和的气氛。衣着朴素却精神矍铄的老者胸前挂着金色奖牌,手捧荣誉证书,站定在2018年度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表彰大会的领奖台上。这位老者名叫王文壮,于12月25日荣获2018年度“中国老科协奖”,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168名老科技工作者之一。
王文壮,广东汕头澄海人,中共党员、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7年自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留院工作整整35个春秋。工作期间,历任中国热科院椰子所所长,华南热带农大副校长,中国热科院副院长等职。兼任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常务理事,退休后担任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副会长。自2012年退休以来,他退而不休,继续发扬“老黄牛”的革命精神,为热区三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积极作用,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笃耕热土数十载 聚焦农业著文章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习总书记的这一重大决策,距离王老的著作《海南与台湾:农业发展比较与合作竞争》出版整整十年。
在此之前老人家已将目光深切地关注着脚下这片红土地。海南农业如何发展始终是他心头的大事。台湾与海南分别是我国的第一、第二大岛,由于地理、气候等条件极为相似,被国人称之为姐妹岛。但是,两岛农业发展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台湾的现代农业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海南仍处在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但农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在今日看来,老人家已经前瞻性地预见到了海南在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央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使命,对热带农业和热带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他的系统研究成果为海南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经验。
退休以后,他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即使收看电视也以新闻为主。小外孙在看到新闻节目时,会高兴地指着说:“这是外公爱看的!”。从理论文章到时事政治,他时刻将眼光和关注点放在农业,放在海南,放在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供给侧改革上。他曾主持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橡胶树选育种及农业部"948"项目──国外优良椰子品种引进等研究课题。先后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科普作品1部,有多篇论文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等诸多奖项,哪里是热点,哪里是焦点,老先生的目光就凝聚在哪里,行动就体现在哪里。经过凝练思考,他将自己的智慧思考变为一篇篇著作,为后来人垫好行路的基石。
深挖资源搞利用 持续发展走新路
古诗云:“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古有蛙声说丰年,今有地龙保农安。这 “地龙”学名蚯蚓,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除了具有药用价值外,在国土质量安全和农业“两减”领域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近年来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连年丰收,政策和技术的支撑很重要,但化肥和农药也功不可没。然而,受种植习惯等影响,部分地区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多,亩均用量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不仅造成成本增加,而且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让老人家忧心忡忡,他很早就将战略眼光投向了这一领域并且开始了自己的科研布局──利用蚯蚓来改善土壤土质,达到减肥减药增效的目标,同时破解农业废弃物利用的难题。
自2015年以来,作为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的副会长,他积极响应号召,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先后在琼粤沪等省份积极推广循环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在广东汕头亲戚家的承包地上,利用自己积攒下来的养老金,开展了以鸡、鸭、鹅、猪、牛等畜禽粪便及芒果、葡萄、番石榴等残次腐烂水果及药渣、蘑菇渣等各类农业废弃物养殖蚯蚓的试验,基本摸清了各种蚯蚓饲料的优劣,并利用养殖出来的蚯蚓体和蚯蚓粪开展了养殖及种植试验,助推当地农业绿色生态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上海和广东创办的两个蚯蚓养殖科普园地,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形式设计了展版,如以“蚯蚓自诉”的拟人化文字作为代序,以歌曲、猜谜语等小朋友喜爱的方式进行科学普及,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深植根于祖国新一代未来建设者的心里。不久前老人家和他的团队还专门制作了一组与人等身的稻草蚯蚓造型并加以配音,活泼可爱的蚯蚓形象不但给人们带来了乐趣,更是对蚯蚓在农业生态循环所起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大大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
此外,老人家还在当地农业管理部门的安排下,充分利用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汕头市澄海区协和生态园)的平台,为当地种养能手作了蚯蚓养殖技术专题讲座及现场参观讲解,向大家展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美好前景。
稻香、蛙声、地龙声代表生态和谐,在农业“两减”领域深藏功与名,丰年象征经济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便是如此。蚯蚓养殖技术推广是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法宝,能够确保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取得新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
近几年,老人家还先后将热科院培育的木薯、蔬菜、水果和花卉等优良品种以及酸性土壤改良营养肥和生物菌肥等引到地方试种与推广应用,也已取得初步成效。
近期王老先生还通过调研,发现了一个近3000亩的草莓种植基地因连作而导致土传病害,已与院里2个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拟前往进一步调研并开展防控,切实为农民群众和种植专业户排忧解难。
心似万泉清见底 名利过眼看淡泊
“一路走来,虽不容易,但也活得痛快。60载时光匆匆而过,但我认为自己对得起党和国家给予我的待遇。退休后,更不愿意闲坐家中……” 在即将退休离任之际,他曾深情地总结了他的人生之路及对未来的向往。
退休以来,老人家继续默默无闻致于力热区“三农”科技事业,做乡村振兴的坚定践行者。就连他的微信名也叫“喜农”,简单质朴的字眼,透射出他对三农事业的痴迷和热爱。来自农村却是非农户口的他,似乎与生俱来就注定了此生必然是与农结缘,故而不但无怨无悔,而且是那么的执著,为热区三农奋斗和奉献了大半辈子。
退休后除了积极承担《热带作物学报》执行主编的工作外,他充分利用自己的领导优势和专业特长,继续潜心科学研究,在培养年轻科技人员方面发挥传帮带作用。
他针对“主要热带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先后多次带领相关专家和人员前往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开展调研,撰写了多份考察报告,为各级部门决策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协助筹备了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12年、2013年年会;在海南省热带作物学会2014年年会上作了“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策略”的专题报告;应邀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会农垦史分会首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常务理事;积极参与农业农村部开展的离退休干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活动,撰写征文荣获三等奖,在中国老科协主题年活动中也积极建言献策,所提的“关于为老科技工作者提供相应工作条件的建议”获评“优秀建议”。
2014年,他被农业部评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对于荣誉和名利,王老看得很轻,始终秉持超然物外、淡然处之的良好心态:“搞科研只是我的一种爱好,谈不上精神追求,更不求回报。”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曾说:“一花开不是春天,只有一花引来百花开才是春天,所以,做一名优秀的人,要善于用自己品行,去影响别人……”王老先生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他品格的真实写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话在王文壮研究员身上恰如其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一名老党员、老干部对热带农业科技事业理想信念的坚持和践行,同时,也彰显了一位老干部、老专家对服务热区“三农”,助推乡村振兴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