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解读之一
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张合成
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中办国办《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农业空间布局体系。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应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合理区分农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
优化农业空间与城镇空间布局。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土空间开发,既要满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更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城市空间总面积的扩张,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特别要保护好平原和城市周边的永久基本农田,促进城乡空间优化和统筹发展。
促进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协调布局。生态空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应坚持保护优先。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与绿色发展最具相融性。要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生态功能,积极发挥农业的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大幅提升农业的生态效能。在农业生产中要扎牢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不能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可逆转,促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坚持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要按照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立足各地水、土等资源现状,按照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的布局,引导农业发展向优势区聚集,减轻非优势区发展农业的压力,防止和解决空间布局上资源错配和供给错位的结构性矛盾,努力建立反映市场供求与资源稀缺程度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强化资源环境管控,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名录,控制种养业发展规模和强度。
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布局农业生产。农业绿色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绿色导向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严禁侵占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的农业开发活动,构建田园生态系统。要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生物多样性规律,立足空间均衡和稳定,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认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明确区域生产功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实际工作中,要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摸清农业资源底数。构建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利用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一体化观测技术,实现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和精准化管理,为不断动态调整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解读之二
加快建立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 张合成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贫困地区大多处于江河上游、湖库水系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系统又十分脆弱。建立农业绿色开发机制,就是要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后发优势。这既是当前治贫之举,也是长远固本之策,事关脱贫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事关国家生态安全。
坚持保护优先,为子孙后代预留发展空间。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摸清资源底数,立足环境承载力,科学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精准选择特色优势农业,合理确定产业开发强度。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彻底改变大开发、拼产值、比税收的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坚决不选破坏资源和环境的产业,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不干毁祖传家业、断子孙后路的蠢事,让农业产业发展经得住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做足山水文章,让绿水青山成为脱贫靠山。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好生态绿色牌、善做山水文章,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绿色产业扶贫,向绿色要生产力、竞争力,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道路。发挥贫困地区比较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循环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群众从农业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强化品牌打造,给扶贫产业插上腾飞翅膀。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机遇,适应消费市场升级需求,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识优质绿色农产品。支持贫困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做好品牌培育、推介、引导和监督,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指导支持贫困地区创建一批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创新体制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优化贫困地区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以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为抓手,建立反映市场供求与资源稀缺程度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制度。以县为单位,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责清单制度,明确种养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建立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节约高效的农业用水制度以及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草原保护等方面的制度。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解读之三
强化耕地资源保护 推进节水农业发展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水是农业生产之要。我国用世界10%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长期的超强度开发利用,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也亮起了“红灯”。要适应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节约利用,留住肥沃的耕地、干净的水源、美丽的田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
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坚决守住“两条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保护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护耕地、做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要守住耕地数量红线。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明确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守住这个战略底线,前提是保证耕地数量的稳定。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守住18.65亿亩耕地红线,划定、划足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还要守住耕地质量底线。现在看,长期的高强度利用,耕地质量堪忧,退化面积较大,污染的耕地也不少。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深入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和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试点,力争到2020年,全国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在措施上,主要抓好四个方面:改良土壤,重点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良酸化、盐渍化等障碍土壤,改进栽培方式。培肥地力,重点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贫瘠土壤肥力,提高耕地基础地力。保水保肥,重点是推广深松深耕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实行节水节肥。控污修复,重点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防止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耕地,控制农膜残留。此外,还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集成一套用地与养地结合的技术模式,让耕地休养生息,实现永续利用。
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突出抓好“五大措施”。我国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农业是用水大户,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做好农业节水这篇大文章,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力争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下一步,在农业节水上要抓好五个方面工作:推进品种节水。加快选育推广一批抗旱品种,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和抗旱保产能力。推进结构节水。立足水资源调减,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重点是调减耗水量大的作物,扩种耗水量小的作物,大力发展雨养农业。推进农艺节水。因地制宜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集成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推进工程节水。完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管道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