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团队紧紧围绕木薯产业存在的共性关键问题,探索解决传统的育种方法对木薯进行品质改良时间长、难度大的困境,通过建立高效的木薯基因转化体系,获得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的途径,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木薯进行淀粉品质和耐寒、耐腐烂品质等方面的改良以及对滨海滩涂植物开展耐盐分子机理、耐盐新基因分离的研究。2012年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授予热带农业科研杰出创新团队。现有成员14名,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人,博士7人,博导1人。
团队带头人:
郭建春,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热带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成员情况:
团队骨干李瑞梅、刘姣两位同志于2015年入选“热带农业****”人选。团队累计完成培养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70名。
主要工作及成果:
该团队至今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项;参与973基础研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3项;主持农业部和教育部研究课题2项;主持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课题15项。2005年以来发表论文近170篇,其中SCI或EI论文近50篇;获得专利4项;获得农业部转基因中间实验6项;2008年获得农业部神农科技优秀团队奖,2008年获得海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三等奖,2013年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培养研究生近70人。
通过对木薯近10年的研究,该团队建立了木薯离体体胚循环再生体系,首次发现了CaCl2在木薯体胚诱导中,可以提高和延长木薯体胚活性从30到100 天,提高工作效率2-5 倍;首次建立了我国本土栽培的优良品种华南木薯5 号、6 号、8 号遗传转化技术平台,其转化效率达到30%,为木薯转化体系中最高的;构建了近40 个与木薯耐寒、淀粉品质相关表达载体,其中6 个表达载体转基因木薯进入中间试验;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木薯中分离了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功能基因275 个,其中与淀粉转运、分裂相关基因及启动子48个,耐寒、抗逆相关基因17个,与营养运输相关基因16个,与miRNA全长基因194 个,并在GenBanK中登陆,占木薯在GenBank 中登录基因总数的26.1%;对与木薯块根淀粉分裂、转化、积累、抗逆相关的大量关键基因进行系统的功能分析,该项工作的完成,将对木薯淀粉合成、淀粉体分裂的分子调控,蔗糖转化酶活性在木薯淀粉积累过程中从“源”到“库”转运效率影响以及调节机制,木薯低温敏感的分子机理以及木薯采后生理褐变的机理进行解析,为木薯淀粉品质改良,耐寒、抗生理褐变新品种培育提供依据,从源头进行创新性的挖掘和探索,支撑了木薯品质改良和新品种培育。通过转基因方法,已经获得了一个抗生理褐变的转基因株系 RYG-1,其单株产量,干物质产量较非转基因华南8号高,淀粉率与对照相似,但具有高度耐生理褐变能力,在常温下储藏4个月,不腐烂;而对照只能在常温下储藏1个月。木薯采后生理褐变是影响木薯加工产业的瓶颈之一,该研究成果将在木薯加工中发挥巨大作用。
在盐生植物研究方面:近5年来从盐生植物中分离了12个耐盐相关基因;对海南滨海滩涂植物进行调查,共记录800余种植物,并对其中150种进行编撰成《海南滨海滩涂植物资源》第一册近期出版。开发3种耐盐蔬菜,在文昌铺前潭榄村的海水倒灌农田共种植15亩进行示范,其中番杏8亩,碱蓬4亩,海蓬子3亩。与海南大学耐盐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合作的海水倒灌农田玉米与耐盐蔬菜综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通过验收。合作开发出抗盐剂,通过抗盐剂处理的甜玉米在海水倒灌农田长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