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初冬依然暖暖的和煦的微风,78岁高龄的张籍香研究员走进了我的视线。
采访,是在一种深深的感动和肃然起敬中进行的。
这是因为,在整个采访中,我看到了一位痴迷于热带作物研究,在咖啡和胡椒病虫害防治研究中,倾注了她刻骨铭心亲情的极富责任心的专家的令人崇敬的精神世界。在她务劳过的每片咖啡、胡椒的枝叶上,都凝聚着她审视人生道路的目光,紧紧联系着她的生命,又总是沉重和反复地碰响着她情感深处的琴弦。
这一切,便成了她走上工作岗位到如今半个多世纪人生情感的全部厚重的内容,也是她至今仍然独身一人,在退休之后的十五年里,继续为热作科研事业发挥余热的原因。
随着她清晰的思路、清晰的话语,我的目光投向了她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足迹。
1955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的张籍香,本想在园艺领域一展所学,做出一番成绩。但正如一位哲人说的“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她没能在自己追求的事业上直线前进。她被分配到海南农垦,到琼海安宁农场(现为东红农场)从事橡胶生产研究。学习园艺的张籍香对橡胶一无所知,她很忧虑,很苦闷。
不知是那个年代受的“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教育的作用,还是从解放前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生活里养就的性格在起作用,张籍香并没沉溺在忧虑和苦闷之中。她看到的不仅仅是困难,更多地看到的是扎根这片热土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农垦职工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精神。时过五十多年的今天,谈起这件事,张籍香还记忆犹新、充满感情地说:“有个老技术员常带我下基层,到田边地头,手把手地教我关于橡胶种植的技术和知识。他们扎根基层,埋头苦干,无怨无悔。别人能干,我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什么就不能扎根基层,从头学、从头干!”
但刚刚沉下心干了半年,她又被调到临高加来干校去搞校园植树绿化。频繁地调动,反复地折腾,到1957年才到了“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前身),嗣后,被派往万宁“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兴隆试验站”(“香料饮料研究所”前身)。其间,她经历了试验站撤销停办、重新恢复、归属建制的更变。在这个过程中,她有过苦闷、彷徨、波动,但更多地是受到了磨砺和锻炼。
建站初期,条件很艰苦,大家寄居在兴隆华桥农场小学的草房里,每天往返数公里,开荒垦地,建立科研试验基地,搞基本建设,还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搞科研。那时,试验站主要是进行咖啡和胡椒研究,这对学习园艺专业的张籍香来说,无疑得从最基础的ABC学起。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而精神昂扬、充满豪气的时代,在这方开拓创新的热土上,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感动。 这种感动,催发了张籍香的学习热情,只要有一点空闲的时间,她就埋头苦读。她说:“知识靠刻苦学习、勤奋积累。书本、实践是我的老师,凡能找到的专业书,我就一页页地啃,一点点地记,认真做好笔记;找不到书,我就写信问老师、问学友,并请他们代找资料。这是最基础的工作,再苦再累都必须去做。那时,除了科研外,还要垦荒开地,拣粪积肥、割草沤肥,修房铺路,粮食定量又少,每天都在忍饥挨饿。有限的食物摄入远远不能支撑体力、脑力劳动的付出。但为了提高专业水平,搞好科研工作,就要抓紧时间学习,坚持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她顿了顿,似是在强调地接着说:“农业科技人员肩上的责任重大,你要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比如咖啡种在哪里好,种什么品种丰收,你不懂,怎么指导农民?”说这话时,她的脸和阳光一样灿烂,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年轻的时候,也仿佛用平实无华的语言告诉我,虽然物质条件很不如意,但精神却光彩照人,这同样是生存发展的一件法宝。
她说,那里她的学习笔记本,就记了好多本,今天还珍藏着。她除了学习笔记外,每天的工作都有详细的记录,再和学习笔记相互对照、印证、充实,增长知识。学习,成了她的兴趣,她又让这种兴趣成为一种旺盛的热情、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一种前进的动力。她在学习中不仅找到了兴趣,也找回了自信,找到了人生的坐标。
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学习,这是面对责任、面对使命,她认真履行自己神圣职责中迈出的坚实一步。诚如她说的:“热科人员要承担起对农民的责任,靠的是行动。说白了,就这么简单!”
是的,责任重于山,责任是踏踏实实的行动。
1964年9月,从海南岛万宁县兴隆农场传出令人心焦的消息:农场大面积发生胡椒瘟病,流行很快,造成胡椒大面积死亡。这牵动着张籍香的每一根神经,她心急如焚!她和站里的几位科研人员一头扎进疫病区进行调查,对此病开展了病原鉴定、病害发生流行的规律研究,以及药剂和大田综合防治试验,通过不断试验实践,找到比较有效的控制病害流行的综合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胡椒瘟病的流行,促进了海南胡椒生产的发展。这项以她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成果,获1979年广东科学大会奖,1980年获农垦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为了改造低产咖啡园,研究咖啡的增产措施,张籍香和课题组的同志对咖啡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做中粒咖啡根系调查时,为了不破坏极易损伤的根系,他们采用了以水洗的办法采出根来。张籍香抱着水管冲,花了三天时间才把一株咖啡连根完整地冲出。她浑身溅的泥巴一层摞一层,厚厚的洗都洗不掉。
在咖啡生长期,她每天晚上每隔两小时就去观察咖啡开花的情况。夜黑路远,又常有野兽蛇虫出没,但为了取得科学翔实的数据,她不畏艰险,毫不退缩,全身心地投入,把咖啡的生物特性摸得透透的。有了这个基础,研究咖啡丰产技术就有了科学、坚实的依据。他们研究的“咖啡抗病高产选育种及丰产栽培技术”课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产三到四倍。这项研究成果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一项成果接着一项成果,她就是用扎扎实实的行动,用自己的坚毅和对事业的责任心,诠释了一个热带作物科研工作者的本色,展示着她对热作事业无比热爱。她说,她这一生,时刻都没忘记自己作为一个热带作物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使命,一刻也没忘记她对这片哺育她成长的热土和热土地上的农民的承诺。她追求的这个人生境界,不允许她心有旁鹜,她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这全身心地投入,使他在人生的黄金时节,失去了对个人情感生活的追求。但她说,她无怨无悔。
尝过了甘苦,才知道什么是无怨无悔。张籍香真心理解了什么叫无怨无悔。她说出的无怨无悔,才有丰富的内涵和足够重的分量。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在半个多世纪的记忆库里搜寻几十年的那些渐行渐远的人生足迹,自然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我们一时无法一一列举她那林林总总的科学论文、学术著作和科研成果,但那一个个闪光的荣誉为她作证。她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贡献奖、广东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海南省侨务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农垦系统科研先进工作者、海南省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奖,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广东省第五届和海南省第一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执行委员。
如今,已经退休十五年的她,人生追求并没有停。每年的科技下乡活动,她都积极参加;为“兴隆热带植物园”培养讲解员,有时还为参观者亲自讲解;由她主持的“中粒种咖啡8个无性系的选育”在1998年通过成果鉴定,1999年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编写《中国热带作物栽培学》、《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研究所的创建》、《中国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经济作物卷》、《兴隆热带植物园植物名录》、《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植物园的建设与示范》等著作和文章;已完成《兴隆热带植物园植物资源简介》约八万字的书稿,将于今年出版。
行动,行动,还是她说的那句话,热作科研人员要承担起责任,靠的就是行动,“说白了,就这么简单!”她的豁达、她的胸襟、她的理想、她的人生信条都融进了这句简单的话中。
我们的交谈很自然地又回到了她个人和情感生活方面。我直言不讳地问她,“人有说,没有爱情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你是如何看呢?”她很坦然地反问我:“你看我的人生不完整吗?”她那冉冉漂动着岁月云烟的眼睛里,闪动着从失落中解脱之后的一种清纯之气。
大爱无疆。是的,她把自己的信念、自己的爱,浸透在一粒粒咖啡的种子上,写到一片片绿叶上,用行动表达着她对热作科研事业的热爱,爱,在这里获得了更重的分量。
她甘于寂寞,因为她知道在这里,寂寞是有价值的。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已铸就了她做人、做事的信条,一切,包括爱,在她那里,都变得那么简洁明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带着诚挚的爱,带着责任,带着追求,坚守在热作科研一线,一辈子兢兢业业干下去,从不作秀,不图索取,这种纯朴自然的境界,体现了她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一种精神,一种意味着向往与力量的精神,一种标示着高度、引领方向的精神。
无怪乎她这么恬淡,这么自在,活得这么潇洒,这么精神矍铄!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生活。张籍香,这位普通的热作科研工作者,用忠诚驱赶着寂寞,用热爱守望着精神家园,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水平的职业素养给了我们许多人生启迪,也给了我们一种昭示:在如潮的市声和滚滚的商海里,诱惑多多。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物质的前行,但我们还应该崇尚精神的高洁。
张籍香给我们的昭示就是精神的崇高感。
采访,是在一种深深的感动和肃然起敬中进行的。
这是因为,在整个采访中,我看到了一位痴迷于热带作物研究,在咖啡和胡椒病虫害防治研究中,倾注了她刻骨铭心亲情的极富责任心的专家的令人崇敬的精神世界。在她务劳过的每片咖啡、胡椒的枝叶上,都凝聚着她审视人生道路的目光,紧紧联系着她的生命,又总是沉重和反复地碰响着她情感深处的琴弦。
这一切,便成了她走上工作岗位到如今半个多世纪人生情感的全部厚重的内容,也是她至今仍然独身一人,在退休之后的十五年里,继续为热作科研事业发挥余热的原因。
随着她清晰的思路、清晰的话语,我的目光投向了她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足迹。
1955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的张籍香,本想在园艺领域一展所学,做出一番成绩。但正如一位哲人说的“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她没能在自己追求的事业上直线前进。她被分配到海南农垦,到琼海安宁农场(现为东红农场)从事橡胶生产研究。学习园艺的张籍香对橡胶一无所知,她很忧虑,很苦闷。
不知是那个年代受的“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教育的作用,还是从解放前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生活里养就的性格在起作用,张籍香并没沉溺在忧虑和苦闷之中。她看到的不仅仅是困难,更多地看到的是扎根这片热土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农垦职工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精神。时过五十多年的今天,谈起这件事,张籍香还记忆犹新、充满感情地说:“有个老技术员常带我下基层,到田边地头,手把手地教我关于橡胶种植的技术和知识。他们扎根基层,埋头苦干,无怨无悔。别人能干,我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什么就不能扎根基层,从头学、从头干!”
但刚刚沉下心干了半年,她又被调到临高加来干校去搞校园植树绿化。频繁地调动,反复地折腾,到1957年才到了“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前身),嗣后,被派往万宁“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兴隆试验站”(“香料饮料研究所”前身)。其间,她经历了试验站撤销停办、重新恢复、归属建制的更变。在这个过程中,她有过苦闷、彷徨、波动,但更多地是受到了磨砺和锻炼。
建站初期,条件很艰苦,大家寄居在兴隆华桥农场小学的草房里,每天往返数公里,开荒垦地,建立科研试验基地,搞基本建设,还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搞科研。那时,试验站主要是进行咖啡和胡椒研究,这对学习园艺专业的张籍香来说,无疑得从最基础的ABC学起。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而精神昂扬、充满豪气的时代,在这方开拓创新的热土上,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感动。 这种感动,催发了张籍香的学习热情,只要有一点空闲的时间,她就埋头苦读。她说:“知识靠刻苦学习、勤奋积累。书本、实践是我的老师,凡能找到的专业书,我就一页页地啃,一点点地记,认真做好笔记;找不到书,我就写信问老师、问学友,并请他们代找资料。这是最基础的工作,再苦再累都必须去做。那时,除了科研外,还要垦荒开地,拣粪积肥、割草沤肥,修房铺路,粮食定量又少,每天都在忍饥挨饿。有限的食物摄入远远不能支撑体力、脑力劳动的付出。但为了提高专业水平,搞好科研工作,就要抓紧时间学习,坚持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她顿了顿,似是在强调地接着说:“农业科技人员肩上的责任重大,你要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比如咖啡种在哪里好,种什么品种丰收,你不懂,怎么指导农民?”说这话时,她的脸和阳光一样灿烂,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年轻的时候,也仿佛用平实无华的语言告诉我,虽然物质条件很不如意,但精神却光彩照人,这同样是生存发展的一件法宝。
她说,那里她的学习笔记本,就记了好多本,今天还珍藏着。她除了学习笔记外,每天的工作都有详细的记录,再和学习笔记相互对照、印证、充实,增长知识。学习,成了她的兴趣,她又让这种兴趣成为一种旺盛的热情、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一种前进的动力。她在学习中不仅找到了兴趣,也找回了自信,找到了人生的坐标。
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学习,这是面对责任、面对使命,她认真履行自己神圣职责中迈出的坚实一步。诚如她说的:“热科人员要承担起对农民的责任,靠的是行动。说白了,就这么简单!”
是的,责任重于山,责任是踏踏实实的行动。
1964年9月,从海南岛万宁县兴隆农场传出令人心焦的消息:农场大面积发生胡椒瘟病,流行很快,造成胡椒大面积死亡。这牵动着张籍香的每一根神经,她心急如焚!她和站里的几位科研人员一头扎进疫病区进行调查,对此病开展了病原鉴定、病害发生流行的规律研究,以及药剂和大田综合防治试验,通过不断试验实践,找到比较有效的控制病害流行的综合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胡椒瘟病的流行,促进了海南胡椒生产的发展。这项以她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成果,获1979年广东科学大会奖,1980年获农垦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为了改造低产咖啡园,研究咖啡的增产措施,张籍香和课题组的同志对咖啡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做中粒咖啡根系调查时,为了不破坏极易损伤的根系,他们采用了以水洗的办法采出根来。张籍香抱着水管冲,花了三天时间才把一株咖啡连根完整地冲出。她浑身溅的泥巴一层摞一层,厚厚的洗都洗不掉。
在咖啡生长期,她每天晚上每隔两小时就去观察咖啡开花的情况。夜黑路远,又常有野兽蛇虫出没,但为了取得科学翔实的数据,她不畏艰险,毫不退缩,全身心地投入,把咖啡的生物特性摸得透透的。有了这个基础,研究咖啡丰产技术就有了科学、坚实的依据。他们研究的“咖啡抗病高产选育种及丰产栽培技术”课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产三到四倍。这项研究成果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一项成果接着一项成果,她就是用扎扎实实的行动,用自己的坚毅和对事业的责任心,诠释了一个热带作物科研工作者的本色,展示着她对热作事业无比热爱。她说,她这一生,时刻都没忘记自己作为一个热带作物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使命,一刻也没忘记她对这片哺育她成长的热土和热土地上的农民的承诺。她追求的这个人生境界,不允许她心有旁鹜,她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这全身心地投入,使他在人生的黄金时节,失去了对个人情感生活的追求。但她说,她无怨无悔。
尝过了甘苦,才知道什么是无怨无悔。张籍香真心理解了什么叫无怨无悔。她说出的无怨无悔,才有丰富的内涵和足够重的分量。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在半个多世纪的记忆库里搜寻几十年的那些渐行渐远的人生足迹,自然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我们一时无法一一列举她那林林总总的科学论文、学术著作和科研成果,但那一个个闪光的荣誉为她作证。她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贡献奖、广东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海南省侨务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农垦系统科研先进工作者、海南省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奖,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广东省第五届和海南省第一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执行委员。
如今,已经退休十五年的她,人生追求并没有停。每年的科技下乡活动,她都积极参加;为“兴隆热带植物园”培养讲解员,有时还为参观者亲自讲解;由她主持的“中粒种咖啡8个无性系的选育”在1998年通过成果鉴定,1999年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编写《中国热带作物栽培学》、《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研究所的创建》、《中国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经济作物卷》、《兴隆热带植物园植物名录》、《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植物园的建设与示范》等著作和文章;已完成《兴隆热带植物园植物资源简介》约八万字的书稿,将于今年出版。
行动,行动,还是她说的那句话,热作科研人员要承担起责任,靠的就是行动,“说白了,就这么简单!”她的豁达、她的胸襟、她的理想、她的人生信条都融进了这句简单的话中。
我们的交谈很自然地又回到了她个人和情感生活方面。我直言不讳地问她,“人有说,没有爱情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你是如何看呢?”她很坦然地反问我:“你看我的人生不完整吗?”她那冉冉漂动着岁月云烟的眼睛里,闪动着从失落中解脱之后的一种清纯之气。
大爱无疆。是的,她把自己的信念、自己的爱,浸透在一粒粒咖啡的种子上,写到一片片绿叶上,用行动表达着她对热作科研事业的热爱,爱,在这里获得了更重的分量。
她甘于寂寞,因为她知道在这里,寂寞是有价值的。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已铸就了她做人、做事的信条,一切,包括爱,在她那里,都变得那么简洁明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带着诚挚的爱,带着责任,带着追求,坚守在热作科研一线,一辈子兢兢业业干下去,从不作秀,不图索取,这种纯朴自然的境界,体现了她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一种精神,一种意味着向往与力量的精神,一种标示着高度、引领方向的精神。
无怪乎她这么恬淡,这么自在,活得这么潇洒,这么精神矍铄!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生活。张籍香,这位普通的热作科研工作者,用忠诚驱赶着寂寞,用热爱守望着精神家园,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水平的职业素养给了我们许多人生启迪,也给了我们一种昭示:在如潮的市声和滚滚的商海里,诱惑多多。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物质的前行,但我们还应该崇尚精神的高洁。
张籍香给我们的昭示就是精神的崇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