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是世界古老的香辛料作物,享有“香料之王”的美誉,除用作调味品外,在食品、医学及军事等领域都有广泛用途,也是世界热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我国胡椒最早的记载是晋代的《博物志》,但作为经济作物种植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科技的支撑下短短几十年已由“小作物”发展成了“大产业”,成为热区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提起我国的胡椒,就不得不说一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简称“香饮所”),也就是老胡椒农都熟知的“兴隆试验站”。香饮所最初的名字叫“兴隆试验站”,“59年前成立,是在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下建设的一个小小的试验站,当时仅有9名科技人员,对中国热带科研事业来说,只是粒不起眼的种子。”原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院长、原国家农业部部长何康说。历经近60年的发展,原来的兴隆试验站已成为我国专业从事胡椒等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并国内首创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为胡椒等热带香料饮料“小作物”向“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出路。
香饮所一路走来,也伴随和支撑着我国胡椒产业的发展。我国胡椒最早于上世纪50年代初由归国华侨从东南亚带回海南,当时还没人知道怎么去种植,人们只能借鉴别的作物种植经验来管理,亩产白胡椒仅为30公斤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且缺乏病虫害防控技术,瘟病等病害频发,导致产业发展初期出现大幅波动,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香饮所自1957年成立后,就把胡椒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时期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研究。先后开展了胡椒瘟病、细菌性叶斑病及根结线虫等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研究,摸清了其发生流行规律,总结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其发生流行,使得产业发展逐渐趋于稳定;开展了矮柱密植、应用落叶剂增产效应、覆盖增产、叶片营养诊断指导施肥及橡胶园间作胡椒等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解决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建立我国胡椒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了产量水平,试验基地亩产白胡椒达400公斤。近年来,在第三代胡椒研究团队领头人邬华松研究员的带领下,更是开展了工厂化育苗技术,复合栽培、水肥一体化、减肥减药等高效栽培技术,机械化初加工等高效环保加工技术,青胡椒、胡椒酱及胡椒复合调味品等新产品研发,提出了通过优先发展产业前端、后端来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理念。同时通过技术承包、免费技术指导和培训、示范基地等多种方式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支撑着我国胡椒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香饮所就派出陈封宝同志到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农场创办胡椒样板田,植后三年投产,第一年就收获白胡椒超过2.8万斤,平均亩产达490斤,最高亩产更是达到890斤。看到如此好的收益,龙滚农场又主动要求再延长承包期3年。由于办好了科技示范田,仅五年内就吸引了一万多人次参观学习,有力地促进了当地胡椒生产的发展。历经多年,虽然万宁市作物产业结构多次调整,但该农场胡椒产业仍比较稳定,从整个园区规划、种植规格和管理技术都能体现出当时样板田的示范带动效果。至今龙滚农场的胡椒种植户还会时时提起,“是兴隆试验站的陈封宝等同志手把手教会了我们怎么种胡椒,让我们有钱盖房、买车、修路,住上了胡椒楼,开上了胡椒车,走上了胡椒路”。
在服务属地万宁市胡椒产业发展的同时,香饮所也在海南其他市县开展科技指导,尤其是中东部市县,使得海南逐步形成了琼东南、琼东北胡椒优势产业带,从中也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科技支撑地方发展的生动案例。海南省国营东昌农场原是一个只种植橡胶和水稻的企业,产业布局单一,经济效益差。“穷则思变”,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该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技术可行、市场看好、经营高效、职工接受”的方式,在香饮所科技帮扶下,引导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种植胡椒。双方通过示范田+技术培训班的方式,让农场职工学习到了先进的胡椒种植管理技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该场胡椒种植户扩大到3800多户,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年产胡椒干果2000多吨,成为全国最大的胡椒生产基地,成为垦区胡椒标准化建设的示范典型。2013年以来,该农场又应用香饮所最新研究成果,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新型胡椒加工生产线,实现了胡椒机械化加工,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目前,该农场已成为国内首家集生产、加工及销售为一身的胡椒生产基地,香饮所的科技之果,让我国成为能够生产绿色环保胡椒的主产国之一。
家住文昌市文城镇的老胡椒种植专业户周昌琼,年轻时是生产队里的一名胡椒生产技术员。老人家不时提起自己年轻时到香饮所学习胡椒种植管理技术的经历。他说,自己是第一批到兴隆试验站接受胡椒生产技术培训的农户,试验站的科技人员非常热心的为参加培训人员讲解、答疑,并且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育苗、种植、修枝整型及施肥等,将胡椒丰产栽培的一整套技术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他们。这些来自各个生产队的技术员们,将先进的技术带回到各自的市县乡镇,让科技的“种子”在当地生根发芽,许多老百姓都尝到了种胡椒的甜头。周昌琼回去后就承包了100多亩土地种植胡椒,一种就是一辈子,现在年过70岁的他还管理着150多亩胡椒园。多年来,他运用在香饮所学习到的技术,结合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使他的胡椒园连年获得高产,不但自己致富了,住上了楼房,坐上了小汽车,还带动了周边农户,他所在的文城镇也因此成为文昌的胡椒主产区。老人家至今都与香饮所保持着联系,还时常询问胡椒科研新成果、新品种的动态。他说,“科技让我住上了胡椒楼,开上了胡椒车,科技是个好东西,能让人脱贫致富”。现在,老人家的胡椒技术已经传到了第三代,他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孙子种胡椒,让自己的后代也要自力更生,科技致富。
胡椒不光改变了海南农民的生活,高收益也极大地带动了其他省区种植胡椒的热情。几年前,云南胡椒还是零星种植,不成规模,2012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人民政府派人到海南寻求胡椒生产技术,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了香饮所。得知他们的需求后,香饮所立即派人实地去调研。经调研得知,该地区气候环境适宜种植胡椒,老百姓种植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地处偏远地区,信息闭塞,技术水平远低于其他地区,老百姓不知道怎样育苗,甚至不知道好的胡椒苗长啥样,许多人还用老蔓做种苗,导致胡椒长势弱、产量低,每年都会出现大量死株。香饮所先从解决其种苗问题入手,帮助在海南琼海、文昌购置优质种苗,并实地指导和培训农户种植管理。目前已帮助其解决了种苗供应问题,农户生产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生产效益逐步增提高,农户种植胡椒的信心也到恢复。为支持其产业稳定发展,香饮所决心在当地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已指导建立了种苗标准化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和培训已成为常态。目前胡椒已成为该县主要发展对象,发展胡椒也成为政府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之一,政府也出台规划,计划到2020年前,全县发展种植胡椒10万亩,届时胡椒将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香饮所也在不断完善胡椒生产技术,先后对胡椒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创新利用、遗传育种、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和产品加工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目前已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7项,建立了我国胡椒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该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推广应用成果还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普奖。
在香饮所的技术支撑下,我国胡椒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目前产业稳定在种植面积近40万亩、产量近4万吨,胡椒已发展成为年产值30多亿元、关系到100万以上农村人口收入的重要热作产业,其产业的发展还得到温家宝总理的特别关注。海南省政府编制了《关于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批示推进胡椒产业健康发展的报告》(琼府〔2005〕15号),将胡椒产业发展列入海南省重点任务范围。胡椒产业已成为海南省农业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及我国热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