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的表彰决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芒果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团队”入选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芒果研究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印度尼赫鲁总理赠送9个芒果品种给周恩来总理,后种植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植物园,热科院由此成立了以许树培教授为首的第一代芒果课题组。在2004年国家启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基础上,陈业渊研究员作为首席专家,联合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科技单位组建我国芒果种质资源与遗传创新团队,通过先后承担农业农村部948项目“芒果良种和产业化技术引进与推广”“芒果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芒果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基因发掘”和“芒果高效育种技术与品种创制”等重大项目,在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优异资源挖掘和良种选育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在芒果基因组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团队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其中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选育品种26个,获授权专利7件,软件著作权5件,制(修)订农业行业标准6项;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145篇,其中在《Genome Biology》(IF=14.028)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显著提升。
凝聚一支人员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骨干团队。团队现有成员76人,核心成员20人。其中高级职称47人,中级9人,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27人,建设有国家芒果种质资源圃、国家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12个。
构建我国芒果种质资源评价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技术体系。创建国家芒果种质资源圃,系统收集保存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946份,极大丰富我国芒果种质资源多样性,解决我国优异种质匮乏的窘境,发掘抗病、丰产等特异性状的优异种质74份,广泛用于生产和种质创新;国际上首次绘制了染色体级的芒果基因组精细图谱,搭建全基因组数据平台,揭示了芒果基因组特征与进化机制,发掘鉴定出一批优异关键基因,发表高水平论文,提升国际影响力,奠定种质资源研究地位;首创“五步育种法”,选育优质多熟期广适新品种26个,其中自育品种12个, 5个通过国审,提出育成品种特性与区域环境相搭配的品种布局规划,研创了产期调节等配套关键技术,直接推广面积296万亩,累计产生经济效益610亿元,助推我国芒果种植区从4省扩大到7省并形成鲜果周年供应,填补国庆、元旦、春节等鲜果市场空档期,单位面积效益成倍提高,面积从199.68万亩到482.4万亩,是团队组建初的2.42倍,产量从70.96万吨到278.20万吨,是团队组建初的3.92倍,占国内鲜果供应95%以上,形成面积和规模居世界第3位的支柱产业之一,并与国家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打造了产业扶贫典范。
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及实用性人才。通过承担重大项目、派出学习、求学深造等方式共培养博士生、硕士研究生39名,团队成员中1人次获得海南省杰出人才,5人次获得海南省领军人次,2人次晋升二级研究员,7人次晋升三级研究员,23人次晋升高级职称;举办各类培训班1500余场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余份,培训职业农民2万余人次。
建立了常年稳定、常年交流的国际合作关系。团队与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IAT)、美国康奈尔大学、泰国农业大学等国际组织和大学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2 人次获国家公派留学项目赴美国高校交流学习,110余人(次)赴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泰国等31个国家(地区)开展种质资源合作研究,举办国际培训班8 期,培养外国学员274名,7 次为来自尼日利亚、斐济、格林纳达、老挝等国的技术人员组成的国际培训班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