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悉,我院牵头完成的14项成果获2022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3项;与我院合作紧密的1个国际组织和1名外国专家获得国际合作奖。这是自2018年海南省科学技术奖改革以来,我院年度获奖数量最多的一年。
获奖代表合影
品资所徐立研究员牵头完成的“牛大力野生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针对野生牛大力资源枯竭、品质参差不齐无法满足食品和成药加工需求、产量严重供不应求等问题,从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品种培育推广、优质种苗繁育和栽培技术配套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一是突破牛大力组织培养及超低温保存等技术难题,建成世界数量最大的牛大力种质圃与试管苗库,创立了牛大力野生资源的收集与系统保护技术体系。二是构建了高质量牛大力基因组图谱,创制高产、早熟等新种质,首创牛大力花药高效再生和子叶胚循环再生技术体系,培育了一批新品种,13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热选1号’牛大力通过海南省认定,填补了牛大力品种空白。三是突破牛大力种苗繁育技术瓶颈,首创起垄覆膜病虫草害管理、免搭架栽培、机械化采收人工栽培技术体系,实现牛大力人工驯化栽培。该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植物新品种权13件,认定品种1个,研制农业行业标准1项、品种审定规范1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出版著作1部,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热选1号’牛大力及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分别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十三五”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推广面积达30多万亩,产生经济效益170多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牛大力野生种质资源保存、品种选育及推广
生物所戴好富研究员牵头完成的“沉香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针对沉香优良品种缺乏,传统人工结香方法周期长、产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沉香新品种选育、结香技术研发、健康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并推广应用,显著推进了沉香产业升级。一是选育出“结香快、产量高、品质优”的沉香树新品种3个,种植时间由6~8年缩短到3~4年即可结香;同时构建沉香种苗嫁接繁育和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繁育成活率达90%以上,有效解决沉香良种缺乏的问题。二是阐明沉香主要成分2-(2-苯乙基)色酮随结香时间的变化规律,发明了“高效、高产、低成本”的结香剂,并建立整树结香技术体系。使用该技术,10分钟内可完成输液操作,沉香收获时间较传统方法缩短一半以上,平均每棵树可产香1.2公斤,结香成本仅为市场同类产品的20%。三是揭示沉香的物质基础,发现沉香新的生物活性,挖掘沉香的传统功效,研发30款健康新产品,增加了沉香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该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件,制订林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共5项,发表论文69篇。在海南等热区推广沉香新品种20万亩,占新增沉香种植面积的90%,助力了热区乡村振兴;沉香整树结香技术在我国热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结香35万株,获得当地香农和政府的高度认可;近2年新增产值35.84亿元,新增利润9.77亿元。
沉香大健康新产品
环植所李勤奋研究员牵头完成的“热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协同地力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针对热区土壤重金属固持及钝化机制不明、钝化技术效率不高及其与土壤地力提升的协同性不足等影响耕地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进展。一是明确了热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固持的关键组分,揭示了铁-碳耦合强化重金属钝化的机制。二是创新了多金属污染高效钝化技术、污染治理与土壤地力提升协同关键技术。研发具有催化功能的石墨烯化生物炭-碳化铁-零价铁三层结构的铁炭复合材料,与常规材料相比,三价砷氧化率从50%提升至94%;研发铁硅硫多元素复合生物炭材料,将土壤中有效态镉、砷、铅降低55%-65%;创制的富铁蚯蚓粪对土壤镉、砷钝化效率分别提升76.9%和91.6%。三是集成重金属中度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模式、中轻度复合污染低质田修复技术模式和中轻度镉污染酸化土壤修复技术模式等3种适合热区不同应用场景的土壤污染治理与地力提升协同修复技术模式,应用效果显著。该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国际专利3件,制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10项,发表论文28篇,出版著作1部。核心技术在海南、广东、湖南等地大面积应用,示范面积达42万余亩次,辐射带动面积119.15万亩,近2年新增效益17.75亿元。形成的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和海南省农业主推技术,为热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基于生物基铁-碳材料的污染治理协同地力提升关键技术
表 我院及合作组织(专家)获2022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清单
序号 | 名称 | 主要完成单位(合作单位) | 主要完成人 | 类型及等级 |
1 | 牛大力野生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 徐立、李志英、符运柳、王加宾、黄碧兰、荆永琳、孟春阳、杨庆全、王小冰 |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2 | 沉香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茂名市瑜丰沉香创意产业有限公司、海南那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海南娜古芳沉香科技有限公司、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研究院 | 戴好富、梅文莉、王昊、李薇、杨理、温全君、刘宝元、曾军、杨锦玲、陈惠琴 |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3 | 热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协同地力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 李勤奋、刘贝贝、方利平、赵敏、潘攀、邓爱妮、刘传平、吴琳、魏超贤、林必桂 |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4 | 香蕉响应非生物胁迫的重要功能基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研究院 | 胡伟、许奕、宋顺、张丽丽、刘菊华、金志强 | 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5 | 标准化DNA分子克隆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 言普、庹德财、沈文涛、周鹏、黎小瑛 | 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6 | 橡胶树抗寒优异种质创制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 罗萍、贺军军、李言、张华林、李文秀、田维敏 | 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7 | 火龙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研究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海南大学、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 李洪立、胡文斌、汤华、黄黎芳、何云、洪青梅、陈业渊、徐咏梅 |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8 | 海南野生鸟巢蕨生态多样性研究及开发利用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大学、海南大信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杨光穗、于旭东、徐诗涛、谌振、冷青云、陈金花、黄素荣、余长龙 |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9 | 新型橡胶树缓控释肥创制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海南省农垦科学院集团有限公司、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邦溪分公司 | 林清火、刘海林、茶正早、刘俊良、罗微、华元刚、陈君兴、杨红竹 |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10 | 辣木营养与功能精准挖掘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燕如意实业有限公司、一克木(广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周伟、彭芍丹、董文化、曾绍东、张利、邹颖、黄晓兵、李积华 |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11 | 橡胶树重要叶部病害监控基础及技术集成研究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中橡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茂名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 黄贵修、刘先宝、李博勋、蔡吉苗、李超萍、时涛、李振华、郑杰 |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12 | 剑麻高产养分管理及配套栽培技术创建与应用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 易克贤、习金根、吴伟怀、郑金龙、梁艳琼、谭施北、陈河龙、黄兴 |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13 | 海南油茶传统加工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湖南大三湘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新美特科技有限公司、海南侯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盛占武、郑晓燕、郑丽丽、艾斌凌、校导、杨旸、王申宛、黄闺 |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14 | 香蕉质量安全关键生产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应用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省香蕉协会、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 邹冬梅、尹可锁、谢德芳、蒋昌顺、汪国芳 |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15 | 赫尔南·塞巴略斯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 / | 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16 | 国际椰子遗传资源网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 / | 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