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热科院品资所草业研究团队在柱花草锰耐受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苯丙氨酸解氨酶SgPAL2通过代谢调节增强柱花草锰耐受性的分子机制。
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是重要的热带豆科牧草,在热带地区具有广泛用途。柱花草对金属铝和锰元素毒害以及低磷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是研究植物适应酸性土壤逆境胁迫的优良豆科植物。尽管次级代谢途径对柱花草过量锰耐受性具有潜在作用,但次级代谢物和关键酶在提高柱花草耐锰性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该研究发现,相对锰敏感基因型,耐锰基因型RY5可以通过激活抗氧化防御系统缓解锰毒害。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到RY5根系多种锰响应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包括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过量锰胁迫诱导了参与苯丙烷/黄酮代谢途径的相关基因在RY5根中的表达,表明苯丙烷/黄酮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在柱花草锰耐受性中发挥作用。该研究深入分析了柱花草苯丙氨酸解氨酶SgPAL2基因功能。SgPAL2基因在柱花草根系中受过量锰诱导表达,其编码蛋白定位于内质网中。在过量锰条件下,与对照株系相比,超量表达SgPAL2基因显著增加了转基因柱花草复合植株的地上部和根部干重,而干涉SgPAL2基因则出现相反的表型。另外,超量表达SgPAL2基因显著改变了柱花草根系的代谢水平,特别是黄酮类代谢。添加外源毛蕊异黄酮处理能增强柱花草的耐锰能力,表明毛蕊异黄酮具有缓解柱花草锰毒害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SgPAL2基因通过代谢调节提高柱花草耐锰性方面的生物学功能,并探索了缓解植物锰毒害的潜在代谢物及途径。本研究为培育和改良耐金属毒害豆科牧草新品种提供参考,也为通过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途径提高作物对酸性土壤逆境胁迫的耐受性提供依据。
研究相关结果
相关成果以“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2 regulates secondary metabolism and confers manganese tolerance in Stylosanthes guianensis”为题发表于《Plant Physiology》。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陈志坚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团队已毕业硕士生王林杰和李季肤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刘莉婷、董荣书研究员和刘国道研究员对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和支持,国际热带农业中心Idupulapati M. Rao教授对本研究给予了重要指导。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