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椰枣专家与国外同行专家交流椰枣分蘖苗取样技术。 张莤翼 摄
5月3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在盛会召开之际,位于海南文昌的“中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椰枣友谊林”传来喜讯,阿联酋捐赠我国的首批椰枣苗部分已开花结果,椰枣引种试种取得重要进展,标志着中阿农业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椰枣是中东、北非、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总含糖量44%至88%,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含量2.3%至5.6%,单株产量可达到100至200公斤。其中,阿拉伯国家的椰枣产量约为65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5%,在保障阿拉伯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椰枣年消费量1.2万吨,全部依赖进口,阿拉伯国家是重要进口来源地。
2019年10月,中国和阿联酋两国元首达成共识,阿联酋捐赠10万株椰枣苗在中国发展椰枣产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2021年12月,首批1500株椰枣苗在海南省文昌市正式交接,并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入圃隔离试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是我国最早开展椰枣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自2015年起开展椰枣种质资源引进评价、种苗繁育、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研究。长期的研究积累,为承担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更好服务国家科技外交打下坚实基础。
走进中阿椰枣友谊林,一排排椰枣树整齐排列,长势良好。我国此前没有椰枣产业,在哪里种植、种植什么品种、产量潜力如何,对我国椰枣产业发展能否“起好步、行得稳、走得远”至关重要。为此,在前期研究沉淀的基础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有针对性地选择了9个品种,作为第一批捐赠的椰枣苗。同时,初步总结形成“适栽核心资源选择+隔离检疫+缓苗复壮”的引进技术模式,成活率达92.87%,初步评价了不同品种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及抗逆性等,为筛选创制椰枣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五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和支持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按照“分批引进,多点试种,逐步优化”的原则,结合椰枣生长习性及我国热区气候特点,在海南、云南两省热区稳步开展区域性试种工作,为后续风险评估、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种植提供科技支撑。
“椰枣是阿拉伯国家的重要粮食作物,也是高营养价值的果品,市场前景广阔,且具有耐高温、耐干旱、耐盐碱等特性。”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所长、椰枣科技创新中心主任胡伟介绍,2024年阿联酋捐赠的第二批2.35万株椰枣苗已顺利引进,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在区域性试种基础上,研发的配套种苗繁育、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也日趋成熟。同时,在阿联酋共建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农业海外科技中心这一合作平台,共同开展红棕象甲绿色防控技术合作与第三方市场开发。
长期以来,椰枣种苗组培快繁技术一直是制约椰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存在繁殖效率低、稳定性差、成本高等问题。胡伟直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通过多年科技攻关,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椰枣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下一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将聚焦椰枣产业技术,从全产业链布局,开展种质资源精准评价、生物育种、绿色高效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控和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全球椰枣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颗椰枣团结整个阿拉伯国家,椰枣友谊林见证中阿农业合作走深走实。”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党委书记、中阿椰枣友谊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朱安红认为,中国—阿联酋椰枣合作是落实2019年中阿元首会晤共识的具体举措,是推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热带农业合作典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将坚持“立足中国热区,面向世界热区”创新发展布局,深度融入全球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起点高层次开展热带农业国际科技合作,高质量服务国家科技外交,构建热带农业科技开放创新新格局。
报道链接:https://szb.farmer.com.cn/2024/20240604/20240604_006/20240604_006_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