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一羊”科学化饲养产业化发展,“两条鱼”健康成长助力农户增收,“一树一叶”让林下经济开启双赢模式……放眼雷州半岛,一项项新技术正赋能热带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以下简称“湛江实验站”)紧扣湛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坚持把应用型科技作为主攻方向,持续促进产业全链条技术实验、集成创新、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做好“科技+产业”文章,为湛江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放牧式向舍饲化发展,“一羊一牛”产业兴
2月11日,春寒料峭,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热带草畜一体化循环农业试验基地内,雷州山羊休闲地在温暖干净的羊舍内享用着科研人员精心配制的“营养餐”。科研人员对雷州山羊进行“体检”,基地内还配备了自动刮粪系统帮它们“打扫卫生”。
这是该试验基地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实现了推动雷州山羊养殖由传统的放牧方式向舍饲化、规模化发展。
产业一头连着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雷州山羊、雷琼黄牛是湛江市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广东享誉海内外美食“一只羊、两头牛”的主角。热带草畜一体化科研团队负责人韩建成研究员告诉记者,湛江实验站通过草畜一体化循环养殖产业振兴示范基地建设,解决了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饲草料难以加工贮存、舍饲化养殖效益低下、粪便自动化收集及无害化处理困难等技术难题,促进湛江“一牛一羊”产业振兴。
走进湛江市南三岛巴东村黑山羊一体化养殖基地,“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循声望去,干净整齐的羊舍内,膘肥体壮、毛色顺亮的羊群正悠闲地吃着“特制饲料”。
2017年开始,湛江实验站派出科技力量对该村进行技术帮扶,采取“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形成捆绑式发展产业,指导扶贫户进行黑山羊一体化循环养殖技术,确保困难家庭一年一增收。
目前,巴东村黑山羊一体化养殖基地总占地面积50亩,饲养优质黑山羊350多头,种植优质牧草25亩,年出栏优质黑山羊200多头,粪便无害处理达到98%以上,年加工农业废弃物秸秆饲料500多吨,实现年产值达100万元以上。黑山羊产业已成为该村助农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同时,该基地以黑山羊养殖为主,还先后引入了生态鸡的养殖、海鸭蛋的制作、鱼干等多种产业项目,成立了勤致农产,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在徐闻县龙塘镇恒青农畜专业合作社草畜一体化循环养殖示范基地,一座座标准的现代化牛圈里,工人们正忙着打扫卫生、添水加料、监测牲畜生长状况。
这些年,在湛江实验站的技术支持下,“牛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带动农户共同致富,也促进了当地养殖业繁荣发展。目前,恒青农畜专业合作社草畜一体化养殖基地总占地面积20亩,饲养优质肉牛100多头,种植优质牧草15亩,年出栏优质肉牛50多头,粪便无害处理达到98%以上,年加工农业废弃物秸秆饲料500多吨,实现年产值达100万元以上。
良技促增收,养殖户安心养好“两条鱼”
走进位于湖光农场七队的罗非鱼养殖场,一股特有的水产鲜味扑面而来,罗非鱼在水中悠然游弋,一群鸭子在水面激起圈圈涟漪。
养殖户刘少峰采用“鱼鸭混养”的模式,放苗10万尾。对于养殖户来说,养殖鱼类疾病的防控问题是头等大事。去年10月,刘少峰在湛江实验站的帮助下,成功解决了罗非鱼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问题,挽回了经济损失约13万元。
广东水产养殖位居全国首位,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均居全国前列,湛江位居广东首位,有着“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的美誉。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鱼类疾病的防控问题日益凸显。
针对困扰养殖户的这些问题,湛江实验站开展了“两条鱼、一只蟹”(石斑鱼、罗非鱼、青蟹)疫病防控,在水产养殖中病毒组学、鱼类病原抗体疫苗、微生物为主的“替抗”饲料添加剂和水质净化剂研究取得较大成果,有效促进水产品的健康。
“罗非鱼的常见疫病有链球菌病、细菌性败血症等,我们主要研究开发中草药、益生菌及益生元对疫病进行防控。”热带水生生物疫病防控科研团队负责人宋付平说,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其天然、环保、多功能的特点使其成为替代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理想选择。
为了寻找有效的防控链球菌疫病药剂及方法,宋付平团队聚焦研究复方广藿香中草药。“这一传统复方中草药在防控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抗菌谱,为感染链球菌的罗非鱼治疗提供新的药物及方法。”
去年7月,麻章养殖户田发青发现其养殖的罗非鱼感染了链球菌,主动找到宋付平,通过采用其团队研究开发的中草药防控技术,大概15天左右就解决了问题,挽回了约6万元的经济损失。
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鱼类的健康成长,这需要健康的养殖模式、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及热带水生生物疫病防控、良种良技推广等支持。近年来,湛江实验站的科技特派员深入湛江的田间地头,对养殖基地进行调查交流,针对当地石斑鱼养殖、罗非鱼养殖和鱼苗培育存在的水质、水温、病虫害防控等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养殖户提升防病意识。
“提前预防,做到未雨绸缪,才能有效果。”宋付平留意到,目前养殖户习惯于依赖抗生素治疗,但是治疗不彻底,病情一旦反弹,再换用其他药物治疗,收效甚微,以致难以挽回损失。为此,如何进一步加大推广热带鱼类疾病的免疫与生态防控方法,并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是他们团队接下来亟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棵树”+“一片叶”,林下经济结“富果”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斑兰叶优良种苗繁育基地里,一排排斑兰叶在橡胶树下肆意生长,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清新的斑兰叶香。
雷州半岛广袤的土地上种植了约10万亩橡胶,但近年来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影响胶农积极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如何提升胶园效益、实现土地增收?湛江实验站将目光瞄准了橡胶林下间种特色作物,打造立体农业。
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斑兰叶成为科研团队的“优选”。斑兰叶,又名香露兜、斑斓叶,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热带香料植物,有“东方香草”之美誉,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热带国家。橡胶林下间作斑兰叶,可实现橡胶和斑兰叶两个产业互补、资源共享,既满足社会高质量产品生活要求,又解决剩余劳动力,助力区域乡村振兴。
组建斑兰叶全产业链技术团队,建立斑兰叶种苗繁育基地、种植试验基地和加工中试基地,成立“湛江市中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2022年以来,湛江实验站在雷州半岛率先开展橡胶树下间作斑兰叶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新兴农业产业品牌,让斑兰叶在湛江“安家扎根”,使土地资源最大化。
目前,湛江斑兰叶种植面积600多亩,处于示范阶段。根据团队负责人介绍,一株斑兰叶每年可以收4斤叶子,每斤收购价约3元,橡胶树下间种斑兰叶,平均每亩地每年可增收6000元。
湛江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让林下“生金”大有作为。近年来,湛江实验站开展了橡胶树等热带经济林下种养技术、模式、林下产品利用等研究,收集岭南特色作物砂仁种质110多份,建成我国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砂仁种质资源圃,选育了“湛砂6”等获国家首次授予砂仁新品种权5个;收集五指毛桃种质120份,建立我国南方重要五指毛桃种质资源圃,筛选出优异五指毛桃种质资源3份;收集斑兰叶、穿心莲、高良姜、沙姜等林下药食同源资源200多份,实现种植品种的最大生产潜力。
林下科技特派员团队在雷州市火炬农场、幸福农场,徐闻县南华农场等胶园林下种植五指毛桃、砂仁、土茯苓、大青等南药1000亩,提供林下种植技术10余项、种苗50多万株,为农垦老旧胶园改造和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与此同时,湛江实验站还在廉江市营仔镇与养殖户合作,示范推广“林下养鸡种药+鱼塘养鸭养鱼”有机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技术,以产业富农,打造林下养殖湛江鸡、种植岭南中草药与鱼塘养鸭养鱼复合生态模式示范基地300多亩,每年出笼6万多只。
眼下,湛江实验站正围绕“一棵树”天然橡胶高质量发展及林下和光伏下高效生态种植“两味药”五指毛桃、春砂仁等岭南中药材、“一片叶”斑兰叶等香料,养殖“一只鸡”湛江鸡等特色畜禽,加快特色地标农产品种质资源圃建设、优良品种的培育、标准化种植、安全初加工及高值产品开发,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和成果转化,提升橡胶林下经济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湛江天然橡胶林下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广东及热区乡村振兴。
报道链接:https://www.gdzjdaily.com.cn/p/2912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