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15日农民日报版面
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以下简称《重点领域》),农业农村部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科学技术司)负责人就《重点领域》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答:2023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赋予了农业农村部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前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端技术模式集成、后端适用技术推广等职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专章部署,全国科技大会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系统布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为我们开展农业科技前瞻性、引领性布局提供了行动指南。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部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加快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挑战,面对建设农业强国的新使命,面对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一头等大事,我国农业科技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迫切需要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全面增强农业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这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站位,从国家战略大局出发谋划推进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工作,决不能部门化、内部化。农业农村部党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接沟通,专门召开座谈会,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并充分听取科研教育机构、地方农业农村部门、院士专家、企业代表等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整体性设计、系统化研究,谋划布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进而制定印发了《重点领域》,以期引导全社会资源力量同向发力、同题共答。答:《重点领域》主要围绕农业新品种培育、耕地质量提升、农机装备研制、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畜禽水产疫病防控、高效种植养殖、绿色低碳农业、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农产品质量安全、乡村发展等10大方向,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适当兼顾中长期发展,力争1年搭架子、起好步,3年打基础、见成效,5年成气候、有突破,10年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布局时重点聚焦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去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功不可没。但是耕地、水等资源约束越来越紧,各种自然灾害、生物灾害、极端天气等多发频发,粮食稳产增产面临很大压力。为此,我们聚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突出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围绕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协同提升、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畜禽水产集约化高效养殖等开展科技创新,以期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到位。二是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农业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基因编辑、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引领着国际农业科技前沿走向,正在加速提升农业产业技术水平、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科技不在前沿就是落后,为此,我们围绕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突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制、智慧农业应用、新型食品资源开发等领域,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期攻克一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提升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水平,依靠科技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三是立足产业急需导向。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当前,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紧密,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拓展还不够充分,农业清洁生产、乡村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弱项。为此,我们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围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低碳生态乡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营养健康、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以期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促进乡村全面绿色转型,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答:近年来,我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先后推动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战略咨询委员会,召开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对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统筹部署,为推进落实《重点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形成的经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我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应用导向,紧盯科研选题、立项实施、评价验收三大关键环节,加快建立面向产业实际征集需求、面向应用场景创新研究、面向用户反馈评价验收的农业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模式,更多把推广应用面积、市场占有率、国产化替代率等“硬指标”作为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标准,加快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项目产业相脱节的问题,力争科研任务从产业中来、从市场中来,科研成果到生产中去、到用户中去。二是团结凝聚各方优势力量联合作战。我部坚决打破行业壁垒、部门思维、门户之见,在破除“圈子”现象上下功夫,坚持谁是优势力量就依靠谁,谁能为国家战略担当就信任谁,与各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凝练重大任务,发挥好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农业大学、地方科研院所、有关企业等部外优势科研力量作用,开展有组织、体系化、任务型的科研攻关。近年来,在农业重大科技项目中,组织全国近千家优势单位“联合作战”。据统计,这些项目85%左右由部系统外的单位牵头承担,参与单位中95%以上也都是部系统外的单位。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树立抓农业科技就要抓农业科技企业的理念,提高企业在农业重大科技任务的总体布局、需求凝练、指南编制、项目申请、论证咨询等各环节的话语权。持续支持企业承担农业重大科技项目,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实施“科企”“企科”联合模式,市场化程度高的场景任务原则上由企业牵头。截至目前,农业重大科技项目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比例超过50%,带动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答: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基础性、公益性、社会性,创新周期较长、物种类型繁多、区域特点鲜明,《重点领域》这些方向涉及的范围广、链条多,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也需要真抓实干的攻坚,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抓好贯彻落实。一是加强项目布局。用好农业农村部主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抓手,将10大主攻方向切实转化为可操作、能落地的科技计划、科研任务。同时以《重点领域》为基本框架,在“十五五”期间推动设立一批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全链条部署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前沿关键技术创新、新产品新装备创制、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力争取得快速突破。二是聚力协同攻关。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团结凝聚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行业协会、推广机构等全国优势科研力量,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构建全国统筹、央地协同、科企融合、多方联动“一盘棋”推进的工作合力,引导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强化支撑保障。对《重点领域》任务方向进一步分类梳理,研究建立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对基础前沿、公益性技术等领域长周期滚动支持。引导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格局。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创制等不同类型的项目和人才开展分类评价,形成激励原始创新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