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热科院湛江站在热带水产病原菌防控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首次报道了外源吲哚对鱼类重要致病菌杀鱼爱德华氏菌抗逆性和致病性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
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图
杀鱼爱德华氏菌属于肠杆菌科、爱德华氏菌属,能够通过肠道和皮肤等多重途径感染罗非鱼、石斑鱼、牙鲆和鳗鲡等10余种重要海水和淡水养殖鱼类,引起爱德华氏菌病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爱德华氏菌病的传统防治药物—抗生素,在“减抗替抗”的背景下被严格限制使用,未来或进入“无抗时代”。因此,抗生素替代品成为研究热点。吲哚是一种在宿主肠道中广泛存在的小分子化合物,参与微生物种间和种内信号转导,能够抑制多种致病菌的毒力,被认为是抗毒力疗法的有效靶点。
本研究发现外源吲哚影响杀鱼爱德华氏菌色氨酸代谢通路、质膜双组份系统和T3SS/T6SS系统等毒力密切相关因子的表达;发现外源吲哚通过双组份系统CpxRA抑制质膜蛋白YccA的表达,进而降低细菌耐受高温、生物膜形成、细胞膜完整性和在宿主细胞中存活等方面的能力;发现外源吲哚通过抑制强酸耐受系统GadBCD的表达,进而减弱细菌在强酸下的存活能力;发现外源吲哚抑制杀鱼爱德华氏菌主要的毒力系统T3SS/T6SS系统效应因子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外源吲哚能够通过多种途径,靶向抑制杀鱼爱德华氏菌的毒力。研究结果为爱德华氏菌病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通过操纵宿主肠道吲哚浓度,抑制病原菌毒力。
相关研究成果以“Exogenous indole modulates several CpxRA-mediated virulence-related parameters of Edwardsiella piscicida in vitro”为题发表于《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中国热科院生物所联合培养硕士生苟印和方清建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湛江实验站胡永华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科技人才创新基金、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2995-024-0023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