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黎家” 助力精准扶贫——橡胶所刘钊的挂职故事
作者: 橡胶所 来源: 能力素质提升行动 日期: 2016-10-12 点击:        打印  ] 我要分享

  2015年7月,为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32岁的科技人员刘钊离开了工作单位橡胶研究所,辗转近2小时的山路,来到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担任当地科技副乡长和拥处村第一书记。


  初入黎乡,为当地贫穷所震憾


  青松乡是少数民族乡镇,橡胶、甘蔗、山兰稻是其主要经济作物,居民以黎族和苗族为主,由于地处偏远贫困山区,去一次县城要走50公里的山路,山路狭小弯曲,最远的村委会离乡政府有25公里。自从来到这里,刘钊一心扑在“黎家”繁杂的基层工作中,也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刘钊爱上了淳朴“黎家”人。


  刘钊第一次到青松乡时已是深夜,那一晚,尽管被颠簸的山路折腾得精疲力尽,但看到窗外月光下被云雾缭绕着的仙婆岭,刘钊觉得自己身处仙境。第二天一大早,乡领导骑着摩托车带着刘钊在村里转,向他介绍每个村的基本情况。通过了解,他吃惊地发现,当地一些村民直到2009年才告别“茅草房”,住上了瓦房。事实上,当地的贫困程度比他想象中严重的多。


  初来乍到,由于山区晚上气温低,一时难以适应,刘钊休息时着凉了,呕吐不止,却仍坚持转村。回到乡里后,才去医院看病。养病之际,刘钊回想起自己在转村时的所见所闻,思考自己作为科技人员来这里工作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到青松乡和拥处村工作,就是为了发挥自己专长,服务生产,为当地群众脱贫,改善生活水平。理清自己的思绪,刘钊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美丽的“黎家”干出一番事业。


  发挥专长,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青松乡是黎族乡镇,每逢山兰稻的收获季节,黎家人都会唱着山歌,拿起扁担上山收稻。这样的场景,让人看到了丰收的喜悦和黎家人的淳朴,但山兰稻的销售一直不理想。


  乡里老书记的一番话,让刘钊记忆犹新:赶快帮村民联系山兰稻销路,我们现在都舍不得自己吃了。”这番话让刘钊倍感焦急,但又说到了他的心坎儿里。刘钊认为,黎族人地处山区,农产品都是自给自足,营销理念不强,而要拓展农产品销路,首先要做的,就是打造村里合作社的农业品牌。


  认识到这个问题,刘钊说干就干。他拿出第一书记的工作经费为合作社申请了“青香谷”这个商标,并为合作社制作了自己的产品包装袋5000条,打造本地农业品牌。


  然而,当客商来到后,第一句话却是质疑产品为什么没有QS(企业食品生产许可)标志。这让刘钊意识到小作坊式的生产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必须尽快“改”。在县乡领导和县食品药监局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青松乡建成了自己的加工厂和酿造厂,成功升级了山兰产业,赢得了客商的满意。此举解决了全乡110户贫困户的山兰销售问题,帮助贫困人口510余人。




  刘钊还发挥自己的专长,联系海南省科技厅农村处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引进2个新山兰品种——山兰陆1号和山兰糯1号,以及幼龄胶园套种山兰栽培方式,将亩产从80公斤提高到180公斤,每亩增收600元。


  后来,在刘钊的推动下,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引入了网络公司,在村开展自驾农村休闲旅游,体验农家文化的“啦欧门”等当地特色活动,让游客体验黎家农业文化。同时也为青松乡这一偏远贫困地区带来了人气,开创了当地自驾休闲游的先例,更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中央电视台2016年1月2日的《新闻联播》节目上,以此题材进行了题为《海南:精准发力 拓旅游扶贫新路》的宣传报道。


  创新农技培训新模式,培养农村致富能手


  在村开展农技培训期间,尽管“走得动、走不动的;听得懂、听不懂的”都来了,而且培训次数不少,但培训效果一直不佳。怎么办呢?了解情况后,刘钊想出了办法。驻村期间,他通过建立合作社社长负责制,要求所有的农业技术合作社社长首先要掌握。同时,他针对不同人群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将村内培训分解为基础班、强化班,并由合作社社长在基础班指导讲解,专业老师在强化班讲解。通过这种新的农技培训模式,即使专业授课教师不在村,村民依然可以找到老师。


  这不仅解决了语言不通的问题,还让村民更易接受培训内容。经过6次培训,村民反映,效果都比较好,因为合作社社员可以跑在前面,带动大家学习。这样的培训模式也让合作社成员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此举对农民增收有着很大的帮助。2016年,合作社社长吉亚才也为此获得了“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优秀人才”的称号。




  “多亏了刘钊教授,我们才把姜种活,把砂仁种出果来。”一个乡里的村干部说,青松乡南药风情小镇项目是海南省第一批100个风情小镇建设项目之一,但是作为项目中的重要南药——姜和砂仁的种植都遇到了问题。“怎么种姜都不活。”;“引种的砂仁没有果”。带着这两个问题,刘钊实地调查发现,原有的生姜栽培技术,因为地形的关系,极易发生生姜茎基腐烂病,病原菌随雨水传播,很快成片死亡。而引种的砂仁因为种植的是阳春砂仁,海南地区需人工进行授粉,不授粉只开花不结果。发现了问题的原因,刘钊便着手解决办法。他带领群众开展生姜容器化栽培,并为群众示范——容器化栽培的生姜长势良好,而对照区的已经死掉,于是很多农户都想跟着一起做。通过在当地调查,他发现海南本地砂仁可以自然开花结果,不用人工授粉,进而降低山区劳动强度。


  目前,刘钊与同事们在两个村委会设立示范点,在示范点开展新型橡胶+益智+砂仁的种植模式和生姜容器化栽培的推广,教会当地村民因地制宜的种植方法,既方便有效,又简单易懂,获得农民兄弟们的好评。


  刘钊发挥自己的专长,敢闯敢拚,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今年拥处村委会获得了全县优秀基层党支部,他本人也获得了2016年“青松乡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版权所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能力素质提升行动
Baidu
map